

1.
動詞
〈書〉寬恕;原諒。
2.
動詞
幫助。
3.
名詞
(Yòu)姓。
1.
寬仁;寬待。參見“宥密”。
1.出自《莊子·在宥》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
2.出自《答難養生論》圣人不得已而臨天下,以萬物為心,在宥群生。
2.
寬恕;赦免。
1.出自《書·舜典》流宥五刑。
2.出自《左傳·成公三年》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各懲其忿,以相宥也,兩釋累囚,以成其好。
3.出自《聊齋志異·王蘭》張某無罪,當宥之。
4.出自《柳毅傳》〔錢塘君〕然后回告兄曰:“向者辰發靈虛,已至涇陽,午戰於彼,未還於此。中間馳至九天,以告上帝。帝知其冤,而宥其失,前所譴責,因而獲免。”
5.出自《答惜赦》歲歲赦宥,何益於治?
6.出自《窮愁》阿松曰:“此襖敝舊無溫,仍請吾母加體,兒罪戾滋重,乞母宥之也。”
3.
宏深;深邃。參見“宥密”、“宥地”、“宥府”。
1.出自《詩·周頌·昊天有成命》宥,宏深也。
4.
通“祐”。保佑。
1.出自《管子·侈靡》公曰:“國門則塞,百姓歡敖,胡以備之?擇天下之所宥,擇鬼神之所當,擇人之所戴,而亟付其身,此所以安之也。”
2.出自《漢書·禮樂志》神若宥之,傳世無疆。
3.出自《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十年之相知,不若茲火一夕之為足下譽也。宥而彰之,使夫蓄於心者咸得開其喙。
5.
通“侑”。酬酢;勸食。
1.出自《周禮·春官·大司樂》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鐘鼓。
2.出自《左傳·莊公十八年》虢公、晉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
3.出自《易林·渙之節》天山紫芝,雍梁朱草。長生和氣,王以為寶。公尸宥食,福祿來處。
6.
通“囿”。局限;蔽礙。
1.出自《莊子·天下》接萬物以別宥為始。
2.出自《呂氏春秋·去宥》鄰父有與人鄰者。有枯梧樹,其鄰之父言梧樹之不善也,鄰人遽伐之。鄰父因請而以為薪,其人不說,曰:“鄰者若此其險也,豈可為之鄰哉!”此有所宥也。
7.
通“右”。參見“宥坐之器”。即攲器。古時國君置于座右,以為不要過或不及之勸戒。參閱《孔子家語·三恕》。
1.出自《荀子·宥坐》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
8.
姓。明洪武時有有日興,上加“宀”,賜姓“宥”,為“宥”姓之始。見《續通志·氏族略》。
1.出自《續通志?氏族略四》宥氏,明滁州宥氏,本姓乃有,有若之后,太祖加宥,改為宥氏。
1.見"頤指"。
1.亦作"頤旨"。
2.謂以下巴的動向示意而指揮人。常以形容指揮別人時的傲慢態度。
3.猶示意。
以下巴的動向和臉色的表情來支使人。形容指揮別人的傲慢神氣今遜等有地千里,有祿萬鐘,頤指氣使,無不隨順。
1.猶養志。
1.遲疑掛礙。
2.猜疑隔閡。
3.指困頓的環境。
1.有疑問而難決的案件。
2.泛指情況不明﹐令人疑惑不解﹑不能確定的事件。
1.猜疑誹謗。
1.猶疑慮。
1.猜疑戒備。
1.猶二心。
1.疑惑和蔽塞。
1.《莊子.秋水》"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謂夏生秋死之蟲不知冰為何物◇遂以"疑冰"喻淺薄無知而自以為是。
1.虛張聲勢以迷惑敵人的軍陣。
1.多疑的心理狀態。
1.疑懼;惶恐。
1.懷疑猜測。
1.疑惑猜測。
1.亦作"疑承"。
2.古官名。供天子咨詢的四輔中的二臣◇泛指輔佐大臣。
1.見"疑丞"。
1.為迷惑敵人而假設的城堡。
1.遲疑。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1.懷疑猜測。
1.疑慮悲傷。
1.疑惑。
1.亦作"疑辭"。表疑問語氣的詞。
2.猜疑離間的話。
3.不確切的言詞。
1.見"疑詞"。
1.猶廢置﹐廢棄。
1.猶言疑惑不解。
1.疑忌畏懼。
1.虛假的德行。
1.可疑之處。
疑點;可疑的地方忽然又想起一個疑竇|疑竇叢生。
1.猶疑問;疑心。
2.致人懷疑的事由。
1.疑慮懈怠。
1.畏懼厭惡。
1.見"疑貳"。
1.亦作"疑二"。因猜忌而生異心。
2.指猜忌離心。
3.疑惑不定。
1.疑難案件。亦指審判疑難案件。
1.猜疑而防范。
2.指猜疑防范之心。
1.疑忌憤恨。
1.疑惑不解。
1.可疑之處。
1.責罵。
1.疑難與故障。
1.怪誕。
2.奇怪﹐詫異。
1.見"疑神疑鬼"。
1.疑懼;驚駭。
1.疑難障礙。
1.多疑的狐貍。
2.疑惑;猜疑。
1.謂文辭晦澀錯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