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抱。
2.
動詞
多人跟著;圍著。
3.
動詞
(人群)擠著走。
4.
動詞
擁護。
5.
動詞
〈書〉擁有。
6.
名詞
(Yōng)姓。
1.
抱;擁抱。
1.出自《禮記·玉藻》肆束及帶,勤者有事則收之,走則擁之。
2.出自《列女傳·齊東郭姜》閉門,聚眾鳴鼓。公恐,擁柱而歌。
3.出自《發(fā)歸瀨三瀑布望兩溪》詩風(fēng)雨非攸吝,擁志誰與宣。
4.出自《生死場》她又出來取柴,茅草在手中,一半拖在地面,另一半在圍裙下,她是擁著走。
2.
持;執(zhí)持。
1.出自《莊子·知北游》神農(nóng)隱幾擁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
2.出自《漁家》詩擁棹思悠悠,更深泛積流。
3.出自《游褒禪山記》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
3.
據(jù)有,擁有。
1.出自《過秦論》秦孝公據(jù)淆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2.出自《史通·惑經(jīng)》如陽虎盜入于喚,擁陽關(guān)而外叛,《傳》具其事,《經(jīng)》獨無聞,何哉?
3.出自《過楓橋》詩選妓征歌夜夜豪,東南大估擁錢刀。
4.
保護;擁護。
1.出自《楚辭·九歌·少司命》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
2.出自《漢書·匈奴傳下》今既享單于聘貢之質(zhì),而更受其逋逃之臣,是貪一夫之得而失一國之心,擁有罪之臣而絕慕義之君也。
3.出自《南史·宋紀上·武帝》孟昹、諸葛長人懼,欲擁天子過江。
5.
聚;聚集。
1.出自《后漢書·鄭太傳》而明公擁之,以為爪牙。
2.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3.出自《太平寰宇記·關(guān)西道五·華州》飛土掩谷,擁水為池。
4.出自《秋山》詩吳口擁橐駝,鳴笳入燕關(guān)。
6.
裹挾;推送。
1.出自《宋史·忠義傳一·李若水》粘罕令擁之去,反顧罵益甚。
2.出自《七修類稿·天地二·金山水》潤州大風(fēng)擁江濤過金山,遂沒瓜步。
7.
圍裹。
1.出自《南史·隱逸傳上·陶潛》敗絮自擁,何慚兒子。
2.出自《雪夜》詩僵縮不能寐,起坐擁故袍。
3.出自《送孔樵嵐河南看花》詩大梁千里路,風(fēng)雪擁征鞍。
8.
壅塞;阻塞。
1.出自《漢紀·成帝紀四》蜀郡岷山崩,擁江水竭,逆流三日乃通。
2.出自《北史·魏廣陽王建傳》臣府司馬劉敬,比送降人,既到定州,翻然背叛,賊如決河,豈其能擁。
3.出自《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詩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
9.
遮蔽。參見“擁蔽”。
1.出自《隴頭水》詩落葉時驚沫,移沙屢擁空。
10.
積壓。
1.出自《南史·梁紀中·武帝下》帝日止一食……或遇事?lián)恚諆浦校闼钥谝赃^。
2.出自《故河南府司錄參軍盧君墓志銘》其為戶曹,決斷精速,曹不擁事。
11.
人群擠著走。
1.出自《醒世恒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只見也有俗人,也有和尚,一伙兒擁進房門,持著利刃,望頸便刺。
2.出自《同鄉(xiāng)們·夏夜夢》全院子的人都擁到了這里。
3.出自《青春之歌》幾個漁人,好奇地擁過來圍住了林道靜。
12.
擁護,贊成支持。參見“擁軍優(yōu)屬”、“擁政愛民”。
1.出自《軍火田》人家為了救濟難民能開“義田”,為了擁軍優(yōu)屬能開“擁軍田”,咱們就不能來個為解決軍火困難開些“軍火田”?
2.出自《記淮海前線見聞》詞老戰(zhàn)士,幾年久從戎。擁政愛民作模范,軍政學(xué)習(xí)當(dāng)先鋒。
13.
同“臃”。參見“擁腫”。
1.出自《莊子·逍遙游》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guī)矩。
2.出自《詠山樽》擁腫寒山木,嵌空成酒樽。
3.出自《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luò)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
14.
引申為簇擁,環(huán)圍。
1.出自《贈宣城趙太守悅》詩三千堂上客,出入擁平原。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diào)》回首孤城,依約青山擁。
3.出自《題太平天國戰(zhàn)史》詩旗翻光復(fù)照神州,虎踞龍蟠擁石頭。
15.
指用土或肥料堆聚在植物根部。
1.出自《送周正孺知東川》詩清時養(yǎng)材杰,杞梓方培擁。
1.中醫(yī)學(xué)病名。指婦女妊娠期中出現(xiàn)的干咳﹑煩熱的病證。
1.下屬機構(gòu)﹑部門。
1.三代的夏,姒姓;商,子姓。因以"子姒"稱商代和夏代。
1.兒子和孫子,泛指后代。
2.單指兒子。
1.舊時婚禮儀式中給新娘﹑新郎做的餑餑。舊時以為新婚夫婦食后可多子多孫。
1.子孫的食祿。按迷信說法,一個人的利祿富貴是命定的,靠做壞事勉強多求,將來會在子孫身上折除,叫做吃"子孫飯"。
1.舊時結(jié)婚儀式中給新娘﹑新郎做的餃子。民間風(fēng)俗以為新婚夫婦食后會生兒育女。
1.即天癸。指女子月經(jīng)。婦女有月經(jīng)始能生育,故稱月經(jīng)初潮為"子孫瑞"。
1.舊稱嫁女時隨妝奩一同陪送的紅漆馬桶。
1.只得;只須。
1.小亭。
1.后妃﹑仙女的自稱。
1.古代博戲從中抽取的頭錢。
1.春秋時晉國人,姓介。也稱介之推﹑介推。
2.舊俗為紀念介子推在寒食前一日所作棗糕名。
1.指南北。古人以"子"為正北,以"午"為正南。
2.指夜半和正午。舊時計時法,以夜間十一時至一時為"子"時,以白晝十一時至一時為"午"時。
3.見"子午谷"。
1.古隘道名『平帝元始五年開辟的關(guān)中到漢中的南北通道。
1.亦省稱"子午"。
2.谷名。在今陜西省秦嶺山中,為川陜交通要道。據(jù)《長安志》載,谷長六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在西安府南百里;南口曰午,在漢中府洋縣東一百六十里。
1.金錢花的別名。
1.即睡蓮。其花午時開子時斂,或子時開午時斂,故名。
一般指通過地面一點包含地球南北極的平面。
1.即霍亂。因起病兇猛,有子時發(fā)病午時死亡的危險,故名。
又稱經(jīng)線”。子午面與地球表面的交線。
1.測定天體赤道坐標(biāo)的儀器。鏡筒安在東西方向的軸上,天體在子午圈上時,能從鏡筒中看到,并從圓環(huán)的刻度上求出其赤道坐標(biāo)。
1.嗟嘆之詞。《詩.唐風(fēng).綢繆》"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毛傳"子兮者,嗟茲也。"孔穎達疏"子兮子兮,自嗟嘆也。"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毛詩上》"嗟茲即嗟嗞。《說文》'嗞,嗟也。'"一說,猶言你呀,用_人稱。
1.子嗣,兒子。
2.泛指兒女。
3.借貸的利息。
4.孳生蕃息。
1.鳥名。即子規(guī)。
1.認真﹑細致;細心。
2.小心,留神。
3.清晰;分明。
4.詳情;底細。
1.較細的絲弦,做三弦﹑琵琶﹑南胡的外弦用。
1.星名。屬井宿,即天鴿座中間二星。
2.雙星或聚星的成員星泛稱"子星"。
1.泛指子孫﹑后輩。
2.謂子輩;子女。
3.特指孫輩。
1.春秋楚大夫伍員的字。楚平王殺其父奢兄尚,其經(jīng)宋鄭入?yún)牵H廬奪取王位,整軍經(jīng)武。不久,攻破楚國,掘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吳王夫差時,因力諫停止攻齊,拒絕越國求和,而漸被疏遠◇夫差賜劍命自殺,并以鴟夷革盛其尸浮于江上。
1.指虛構(gòu)的﹑不存在的事情。
1.幼小的牲畜。
1.亦作"子?"。亦作"子婿"。
2.女兒的丈夫,女婿。
1.見"子壻"。
1.即諸子學(xué)。一般與經(jīng)學(xué)﹑史學(xué)并提。
1.供官府雜使的徭役。
1.即小徭。
1.方言。指蠓﹑蚋等類昆蟲。人被叮咬后局部腫脹﹑奇癢。
1.細腰。要﹐"腰"的古字。
2.古深衣之衽(兩旁前后幅縫合之處﹐即腰部衣身最狹之外)。
3.古代合棺之木。兩邊各三枚﹐兩頭各二枚。又名"衽"。
1.古時稱太子。
2.猶少爺。
1.方言。對表現(xiàn)較差而又難以管束的青年人的貶稱。
1.猶言小冤家。
1.占有少量資產(chǎn)﹐從事小規(guī)模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不雇用或雇用少數(shù)工人的小工商業(yè)者。
1.工業(yè)生產(chǎn)中三班制的中班。
源于中世紀吟唱詩人所唱的情歌,與晨歌對稱。常由男子晚上在戀人的窗下演唱,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18世紀70年代在歐洲貴族宮廷里出現(xiàn)的一種器樂重奏或小型樂隊演奏的娛樂性組曲,也稱小夜曲,其風(fēng)格明朗、輕快,近似嬉游曲。
1.古代婦女頰上的小樣裝飾。
2.借指美女。
1.古人想象中物質(zhì)小至不能再分的質(zhì)點。惠施用以稱無窮小。
1.內(nèi)褲;褲子。
1.小娃娃。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