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抑揚頓挫地念;緩慢有致地唱。
2.
動詞
用詩詞等贊頌或敘述。
1.
曼聲長吟;歌吟。
1.出自《書·益稷》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
2.出自《游天臺山賦》凝思幽巖,朗詠長川。
3.出自《過郭代公故宅》詩高詠《寶劍篇》,神交付冥漠。
4.出自《禮記·檀弓下》人喜則斯陶,陶斯詠。
5.出自《柳氏傳》喜談謔,善謳詠。
2.
特指歌頌。
1.出自《和裴司空〈酬滿城楊少尹〉》圣朝偏重大司空,人詠元和第一功。
2.出自《漢書·東方朔傳》彈琴其中,以詠先王之風。
3.
詩作。
1.出自《飛煙傳》賴值兒家有小小篇詠,不然,君作幾許大才面目?
2.出自《南史·范泰荀伯子等傳論》夫令問令望,詩人所以作詠;有禮有法,前哲由斯播美。
3.出自《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4.出自《師友詩傳錄》長吟密詠,以寄其志,謂之詠。
4.
為詩體名。
1.出自《續文章緣起·詩類》晉夏侯湛作《離親詠》,詠者,引義以呈體者也。
2.出自《樂府古題序》《詩》訖于周,《離騷》訖于楚,是后,詩之流為二十四名:賦、頌、銘、贊、文、誄、箴、詩、行、詠、吟、題……皆詩人六義之馀,而作者之旨。
5.
用詩詞等形式來寫景抒情。
1.出自《飛煙傳》或景物寓目,歌詠寄情,來往便繁,不能悉載。
2.出自《警世通言·宿香亭張浩遇鶯鶯》今日幸無俗事,先飲數杯,然后各賦一詩,詠目前景物。
3.出自《玉蝴蝶·追別杜叔高》詞客重來,風流觴詠,春已去,光景桑麻。
4.出自《老狐談歷代麗人記》何則書史之所記為美者,或因被寵於將相王侯,聲勢烜赫,或因見詠於文人學士。
5.出自如:詠懷;詠史;詠雪。
6.
通“永”。長遠。參見“詠想”。
1.出自《夢游仙賦》諒人生之皆夢,孰云夕非而晝是。馳詠想之悠悠兮,軸吾情於萬里。
1.《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后因以"亡秦三戶"指不畏強暴,奮起推翻黑暗統治之事。
1.晉王獻之卒,其兄徽之取獻之琴彈之,久而不調﹐乃嘆曰"嗚呼子敬,人琴俱亡。"子敬,獻之字。見《晉書.王徽之傳》◇因以"亡琴"為悼念亡弟之典實。
1.無情。
1.沒有窮盡。
1.喪生。
1.逃遁。
2.散失。
1.散失殘缺。
1.亡缺。散失殘缺。
1.逃亡者;流亡者。
2.死者。
3.用為詈詞。
4.迷妄之人。亡,通"妄"。
1.即靈牌。
1.忌日。先輩去世的日子。
1.如同沒有一樣。
2.不如,不及。
1.逃散。
2.指逃散的人。
3.散失。
1.殺身;喪身。
1.喪失;丟失;散失。
2.失蹤。
1.無知。
1.不符合事實。
1.損失箭和箭頭。比喻軍事上的細微損失。
1.舊時自稱去世的妻子。宋梅堯臣有《刁經臣將歸南徐許予尋隱居之所及亡室墳地因走筆奉呈》詩。
1.漢司馬相如作《子虛賦》,假托子虛﹑烏有先生﹑亡是公三人互相問答◇因以"亡是公"指實際上不存在的人或物。
1.即亡是公。
1.猶亡故。逝世。
1.散失的書籍。
1.死亡。
1.逃亡。
1.脫離戶籍而逃亡在外的人。
1.脫落,脫漏。
1.古代道家的一種哲學思想。主張一切順應自然的變化。
1.沒有意義。
2.指無意義之事。
1.逃亡的征兆。
1.無形。
1.無涯,沒有邊際。
1.妄言。亡,通"妄"。
1.不知滿足。厭,滿足。
1.《莊子.駢拇》"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二人者,事業不同;其于亡羊,均也。"謂棄其本職而溺于所好。莊子用以比喻追逐外物而殘生傷性。
2.《列子.說符》"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后因以"亡羊"喻步入歧途而一無成就。
3.比喻喪失某種事物。
語出《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丟失了羊,趕快修好羊圈。比喻失誤后及時補救。
1.指致人迷誤的歧途。
1.中醫學名詞。指大汗不止或吐瀉過劇等造成陽氣突然衰竭的虛脫現象。
1.沒有病痛。引申為安然存在。
2.問候語。猶言平安。
1.無已。沒完沒了。
1.不能。
1.沒有限度。
1.散失。
1.逃亡。
2.指逃亡的人。
3.散失。
4.指散失的文字﹑書籍。
1.無邊無際。
1.死去的友人。
1.沒有。
1.《淵鑒類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歷中,有猴數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殺之。中一老猴忽躍去近鄰一家縱火焚屋。里人懼,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脫去。"后因以"亡猿禍木"喻欲損人反而害己的行為。
1.見"亡猿禍木"。
1.《韓詩外傳》卷九"孔子出游少源之野。有婦人中澤而哭,其音甚哀。孔子怪之,使弟子問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婦人曰'鄉者刈蓍薪而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婦人曰'非傷亡簪也,吾所以悲者,蓋不忘故也。'"后因以"亡簪"為懷念故舊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