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夃”。
2.
經商獲得的利益。
1.出自《管子·輕重乙》故善者不如與民量其重,計其贏,民得其十,君得其三。
2.出自《史記·龜策列傳》商賈不強,不得其贏。
3.出自《宋史·食貨志下八》且蕃部得與官市,邊民無復逋負,足以懷來其心,因收其贏以助軍費,更辟荒土,異日可以聚兵。
4.出自《告非難民生主義者》其在歐土,土地之租與勞力之庸,皆日漲日甚,資本家不能不用之求贏,乃一轉而趨於美澳洲諸新地。
3.
寬緩;松懈。
1.出自《詩·大雅·云漢》瞻卬昊天,有嘒其星。大夫君子,昭假無贏。大命近止,無棄爾成。
2.出自《禮記·月令》〔孟秋之月〕戮有罪,嚴斷刑,天地始肅,不可以贏。
4.
超過;多馀。參見“贏錢”。
1.出自《周禮·考工記·弓人》撟干欲孰於火而無贏。
2.出自《寓言》詩物贏我收之,物窘出使營。
3.出自《大同書》其寠人子終身作工,計日得金,勤勞備至,未得一飽,有終世勞動,而無有少贏以娶一妻、筑一椽、買寸田者矣。
5.
盈滿;多。
1.出自馬王堆 漢 墓帛書《經法·亡論》贏極必靜,動舉必正。
2.出自《新唐書·李大亮傳》首領拜將軍、中郎將,列五品者贏百員。
3.出自《代上廣州府馮太守書》以中國財力之富,人民之眾,材質之贏,智巧之生,操作之勤,制造之精,何遽出西國下?
6.
指五星早出。參見“贏縮”。
1.出自《國語·越語下》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贏縮轉化,后將悔之。
2.出自《史記·天官書》歲星贏縮,以其舍命國。所在國不可伐,可以罰人。其趨舍而前曰贏,退舍曰縮。
3.出自《惰箴》莫健匪天,晝夜不息,系之星辰,厥有贏縮。
7.
容受;接待。
1.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我實不德,而以隸人之垣以贏諸侯,是吾罪也。
8.
擔負;帶著。
1.出自《荀子·議兵》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
2.出自《再用前韻寄蔡天啟》陸贏淮汴糧,水僦湖海艓。
3.出自《送周子俶》詩努力贏糇糧,秋風即長路。
9.
勝。與輸相對。
1.出自《放言》詩不信君看弈棋者,輸贏須待局終頭。
2.出自《西游記》若贏了他,也不必列公綁縛,我自有兄弟動手。
3.出自《日出》就是這官司打贏了,這點仇您可跟他們結的了?
10.
謂勝過。
1.出自《日下尊聞錄》境是天然贏繪畫;趣合理要入精微。
11.
取勝后得到(東西)。
1.出自《新唐書·李光弼傳》光弼收許州,斬賊贏千級,縛偽將二十二人。
2.出自《四世同堂》也不僅為贏了一桌酒席得意。
3.出自《慶云里中的一間小房里》她給了他許多鈔票,都是十塊一張的,有一部分是客人給她的,有一部分是打花會贏的。
12.
來得及。
1.出自《集外·我的作詩的經過》一來襲擊,我便和扶著乩筆的人一樣,寫起詩來。有時連寫也寫不贏。
2.出自《春》五爸看見我們逃都逃不贏,哪兒還敢再來?
3.出自《山鄉巨變》鄧秀梅看見他臉上汗爬水流,出氣不贏,連忙招呼他。
13.
引誘;欺騙。
1.出自《曇》為什么我不用些手段贏他過來,使他匍伏在我腳邊,然后再踢開他呢?
14.
方言。直行。
1.出自《中國諺語資料》廣州大艨艟,使得兩頭風;輸一篷,贏一篷。
15.
通“籯”。參見“贏金一經”。謂留下滿筐的金銀,不如傳授一經。
1.出自《漢書·韋賢傳》賢四子;長子方山為高寢令,早終;次子弘,至東海太守;次子舜,留魯守墳墓;少子玄成,復以明經歷位至丞相。故鄒魯諺曰:“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
2.出自《〈云谷遺芳集〉序》此皆君子之澤,其道可久。贏金一經之喻,乃時人所羨慕,未足深論。
16.
用同“羸”。纏繞。參見“贏縢”。
1.出自《戰國策·秦策一》贏縢履蹺,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
17.
用同“羸”。瘦弱困乏。參見“贏憊”。
1.出自《堅瓠廣集·村社判官》嘉靖中南京朱某妻顧氏,每夜有巨人來共寢,日漸贏憊。
18.
古地名。在今山東省萊蕪市西北。參見“贏博”。
1.出自《漢書·田儋傳》嬰敗橫軍於贏下。
1.形容坐態不端正。
1.指武功的七種德行。
2.指文治的七種德行。
3.指詩歌的七種特性。
4.隋唐時舞名。又樂曲名。
1.唐舞名。唐初有《秦王破陣樂曲》,至貞觀七年太宗制《破陣樂舞圖》,后令魏征﹑虞世南等改制歌詞,更名《七德》之舞。"七德"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七件事。
1.特指公羊家所謂孔子作《春秋》寓褒貶的七個等級,即州﹑國﹑氏﹑人﹑名﹑字﹑子。
2.泛指七個等級。
1.佛教語。即遠行地。菩薩十地之七。在此階位,菩薩遠離三界生死煩惱,成就方便智慧,證得無相空寂。亦稱已作地。相當于小乘羅漢果的階位。見《大智度論》卷七五。《華嚴經.十地品》"菩薩摩訶薩修此妙行,如是方便慧現前故,名為入七地……深智慧定心,具行六地巳;一時生方便,智慧入七地。"
1.形容紛亂不堪。
2.謂失去常態。
3.猶言顛三倒四。
4.猶言懵頭轉向。
1.七部儒家經典『代提倡"孝治",宣揚宗法封建思想,貴族子弟先授《論語》﹑《孝徑》,連同《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合稱七經或七典。
1.古樂律高低音域,自黃鐘至中呂,稱七調。
1.跌跌撞撞。形容走路腳步不穩。
1.形容十分妥帖。
1.猶言是非好歹。
1.形容散亂,不相照應。
2.斷接之處甚多。形容十分破爛。
1.辭賦名篇『枚乘作。《文選.枚乘》李善題解"《七發》者﹐說七事以起發太子也﹐猶《楚詞.七諫》之流。"后有不少仿作,如傅毅《七激》﹑張衡《七辯》﹑崔駟《七依》﹑馬融《七廣》﹑王粲曹植《七啟》﹑徐干《七喻》﹑張協《七命》等,形成一種辭賦體裁,稱為"七體",簡稱"七"。
1.語出《書.牧誓》"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孔傳"伐謂擊刺,少則四五,多則六七,以為例。"后以"七伐"指四處征伐。
1.亦作"七返還丹"。
2.即七返靈砂。
1.見"七返丹"。
1.謂以火煉金,使金返本還原,成為仙丹。道教以"七"代表火,以"九"代表金。
1.道家所謂可以起死回生的靈丹。
1.中醫指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復方七種方劑。
1.泛指中醫的各種方劑。齊,方劑。
1.形容胖瘦不一。
1.佛教語。謂釋迦牟尼及其先出世的六佛。即過去劫中三佛毗婆尸﹑尸棄﹑毗舍浮和現在劫中四佛拘留孫﹑拘那含﹑迦葉和釋迦牟尼。諸經中名號微異,系轉譯之訛。見《七佛經》﹑《法苑珠林》卷八。
1.謂多次發布命令。符,兵符。詔,詔書。
1.傳說輔助黃帝的七個人風后﹑天老﹑五圣﹑知命﹑窺紀﹑地典﹑力墨(亦作力牧)。見舊題晉陶潛《集圣賢群輔錄》上。
1.指五谷和桑﹑麻。
1.七處伏兵;七處埋伏。
1.形容凹凸不平。
1.南朝梁陶弘景撰《真誥》二十卷,分為《運題象》﹑《甄命授》﹑《協昌期》﹑《稽神樞》﹑《闡幽微》﹑《握真輔》﹑《翼真檢》七篇◇因以"七誥"泛稱道教經典。
1.計較,爭辯。
2.勾搭;勾結。
3.形容說話含混不清。
1.形容膽大不怕死。
短篇小說。王愿堅作。1958年發表。長征途中,暴雨傾瀉在大草原上。一個生命垂危的紅軍戰士把黨證和夾在黨證里的七根火柴交給戰友,請他轉交給黨組織。言畢,安然地閉上了眼睛。那位戰友追上隊伍,為戰士們點燃了篝火,然后將余下的六根火柴和黨證交給了指導員。作品細節描寫感人,表現了革命戰士的高尚品格。
1.星官名。屬天市垣,共七星。
1.古代燕樂中的宮聲七調。
1.形容關系不和諧或心情不舒暢。
1.佛教認為欲﹑見﹑疑﹑慢﹑憍﹑隨眠﹑慳,都能污染人心,故稱"七垢"。
1.山魈的別稱。
1.儒家稱《尚書》可供借鑒的七個方面。《尚書大傳》卷五"六《誓》可以觀義,五《誥》可以觀仁,《甫刑》可以觀誡,《洪范》可以觀度,《禹貢》可以觀事,《皋陶謨》可以觀治,《堯典》可以觀美。"《孔叢子.論書》亦提"七觀",但內容﹑次序與《尚書大傳》略有不同。
2.辭賦篇名。元袁桷作。見"七觀帖"。
1.法帖名。元翰林學士程巨夫致仕南歸,翰林侍講學士袁桷撰《七觀》以送之,書畫家趙孟俯為之書寫◇世作為學習寫字的樣本,稱為"七觀帖"。
1.指西漢時七個以外戚關系把持朝政的家族。
2.隋末,洛陽人稱段達﹑王世充﹑元文都﹑盧楚﹑皇甫無逸﹑郭文懿﹑趙長文為七貴。見《隋書.越王侗傳》。
3.泛指權貴。
1.泛指權貴顯宦。
1.泛指權貴顯宦。
1.指戰國時秦﹑楚﹑燕﹑齊﹑韓﹑趙﹑魏七國。
2.指漢景帝時吳﹑楚﹑趙﹑膠西﹑濟南﹑菑川﹑膠東七個諸侯國。因于公元前一四五年同時發動武裝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1.佛教指一小世界中位于妙高山與七金山之間的七大海水。傳說海上盛開香花。亦名內海,與外海即咸海相對。
1.古代的七種肉醬。
1.形容縱橫雜亂。
1.形容非常慌張混亂。
1.借指七級浮圖。
1.亦作"七級浮屠"。
2.七層佛塔。浮圖,梵文buddhastūpa的音譯。
1.見"七級浮圖"。
1.杭州舊俗,立夏日烹新茶饋親戚鄰居,稱七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