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喝;特指喝酒。
2.
動詞
心里存著;含著。
3.
名詞
可喝的東西。
4.
名詞
中醫指稀痰。
5.
名詞
飲子(宜于冷著喝的湯藥)。
1.
亦作“淾”。亦作“飮”。
2.
喝。
1.出自《詩·鄭風·女曰雞鳴》宜言飲酒,與子偕老。
2.出自《莊子·逍遙游》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3.出自《水調歌頭·游泳》詞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3.
專指喝酒。
1.出自《書·酒誥》越庶國,飲惟祀。
2.出自《浣溪沙》詞日暮飲歸何處客,繡鞍驄馬一聲嘶,滿身蘭麝醉如泥。
3.出自《沈秀英傳》友人王笠舫招飲。
4.出自《女神·女神之再生》我們欲飲葡萄觥,愿祝新陽壽無疆。
4.
猶吸。
1.出自《楚辭·遠游》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
2.出自《齊民要術·作醬法》率:十石醬,用黃蒸三斗。鹽水多少,亦無定方;醬如薄粥便止。豆乾,飲水故也。
5.
漱。
1.出自《儀禮·公食大夫禮》賓坐祭,遂飲奠於豐上。
6.
隱沒。參見“飲羽”。
1.出自《漢書·游俠傳·朱家》所臧活豪士以百數,其余庸人不可勝言。然終不伐其能,飲其德。
2.出自《金史·太祖紀》追射之,中其背,飲矢之半。
3.出自《南宮生傳》終飲其德不言。
7.
受;享受。
1.出自《唐故朝散大夫河南獨孤公靈表》溫江人飲公之化,逋者復,疲者悅,善者勸,不善者知恥。
2.出自《葉嘉傳》吾植功種德,不為時采,然遺香后世,吾子孫必盛于中土,當飲其惠矣。
3.出自《星》她……無憂愁,無恐懼地飲著她自己青春的幸福!
8.
含忍。參見“飲恨”。
1.出自《恨賦》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2.出自《李訓論》惟其不用二臣,而委之訓與鄭注,是以事敗謀泄,害及忠良蹀血觀闕之前,不勝飲恨而已。
3.出自《飛》無數愛國者一腔熱血,盡付東流,半世奔波,終身飲恨。
9.
酒。
1.出自《左傳·成公十六年》王聞之,召子反謀。谷陽豎獻飲於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見。
10.
指水。
1.出自《左傳·成公二年》丑父使公下,如華泉取飲。
11.
泛指飲料,漿湯。
1.出自《周禮·天官·酒正》辨四飲之物。一曰清,二曰醫,三曰漿,四曰酏。
2.出自《禮記·玉藻》君未覆手,不敢飧。
3.出自《齊民要術·煮??》折米白煮,取汁為白飲;以飲二升投??汁中。
12.
指飲酒禮。
1.出自《陽禮教讓賦》先王制陽禮於百姓,興民讓於九州,睹射飲之斯在,知政教之所由。
13.
指酒席。
1.出自《戰國策·秦策一》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
2.出自《韓非子·十過》戎王許諾,見其女樂而悅之,設酒張飲,日以聽樂。
14.
中醫指一種服用不定時不定量的湯藥。
1.出自《睡起聞米元章冒熱到東園送麥門冬飲子》詩開心暖胃門冬飲,知是東坡手自煎。
2.出自《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三·香薷飲》飲與湯稍有別:服有定數者曰湯,時時不拘者名飲。飲因渴而設。
15.
中醫病證名。
1.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民病飲積,心痛,耳聾。
2.出自《醫宗金鑒·張仲景〈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3.出自《醫宗金鑒·張仲景〈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腎氣丸方。
1.兵權﹐軍權。
1.作戰時兵器沒接觸﹐謂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1.猶兵不血刃。
武器上沒沾血跡。指未經交鋒而取勝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1.語本《韓非子.難一》"戰陣之閑﹐不厭詐偽。"《后漢書.虞詡傳》亦有"兵不猒權"之語﹐后以"兵不厭詐"謂用兵作戰時當盡量使用欺詐等計謀來迷惑敵人。
1.六部之一﹐主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魏置五兵尚書﹐至隋改兵部尚書﹐歷代王朝皆沿用其制﹐至清末改為陸軍部﹐后又增設海軍部。參閱《通典.職官五》。
1.軍士的名冊。
1.兵器藏進武庫﹐軍馬放入華山。謂天下太平。
1.舊時指軍事操練。
1.古代管兵事等的官員『代為公府﹑司隸的屬官。唐代為府﹑州設立的"六曹"(或"六司")之一﹐在府稱"兵曹參軍"﹐在州稱"司兵參軍"◇世或沿用此稱。
2.古代軍中掌管作戰部署的機構。
3.指兵部。
1.傳說因唐代崔希高在并州任兵曹而得名的一種鳥。據唐劉肅《大唐新語·孝行》﹐崔希高仁孝友悌﹐丁母憂﹐哀毀過禮◇轉并州兵曹﹐"廳前叢葦﹐有小鳥如鷦鷯來巢﹐孕卵五色﹐旦如雞子。數日﹐鷇毀雛見﹐已大于母。月余﹐五色成文﹐大如鵝﹐馴擾閑暇。頃之飛翔﹐時歸舊所。人到于今號為'兵曹鳥'。"
1.舊時地方上為軍隊提供勞役﹑供給等﹐謂之"兵差"。
1.兵卒的長官。
1.戰場。
1.戰車。
2.泛指軍用車。
3.借指兵威﹐武力。
詩篇名。唐代杜甫作。詩先寫壯丁開赴前線時親人送別的悲凄場面,后又借士兵之口,揭露唐玄宗長期窮兵黷武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全詩節奏多變,語言明快通俗。
1.見"兵車之會"。
1.兵馬的煙塵。亦借指戰事。
1.亦作"兵陣"。
2.古指作戰隊伍的行列及組合方式。
1.軍事要沖。
1.用兵的籌策。
1.三國魏阮籍聞步兵校尉廚貯美酒數百斛﹐營人善釀﹐乃求為校尉。《三國志·魏志·阮籍傳》裴注引《魏氏春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因以"兵廚"代稱儲存好酒的地方。
1.軍中的儲備。
1.戰船。
1.指兵器﹐借指戰事。
1.用兵之道。猶兵法。
1.原指服兵役的壯丁◇因以稱士兵。
1.導致戰爭的事端。
1.軍隊。
1.士兵的數額。
1.指死于兵刃。
中國古代指治軍用兵的原則和方法。包括戰略戰術和治軍理論等。研究兵法的學者稱為兵家,代表人物有孫武、吳起、孫臏、尉繚、韓信等。論述兵法的著作稱為兵書,故兵法”一詞往往與兵書”通用。
1.軍隊設防。
1.明清時州縣官府的部門之一﹐掌兵事。
2.猶兵營。
1.舊指為非作歹的軍隊和匪賊﹐或象匪賊一樣的軍隊。
1.軍費。
1.兵器的尖端或銳利部分。亦指兵力﹐兵勢。
1.古代調兵遣將用的一種憑證。
2.借指兵權。
3.兵書﹐兵法。
1.掌管國家軍事要政的官府﹐特指宋代的樞密院。
①兵器。也指軍隊兵戈既逼,雖悔何追。②指戰爭欲興兵戈,以誅暴楚。
①武器鎧甲裝備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②戰爭民窮于兵革。
1.軍工。制造武器裝備的軍事工業。
2.謂組織士兵從事工業生產。
1.制造武器裝備的工廠。
1.軍官。
1.用兵以行動特別迅速為貴。語本《孫子.九地》"兵之情主速。"
2.比喻處事以特別迅速為貴。
1.語本《史記.淮陰侯列傳》"兵固有先聲而后實者﹐此之謂也。"后因以"兵貴先聲"謂用兵貴在先以自己的聲威懾服敵人。
1.兵士的標志。
1.古代用來了望敵情的土堡。
1.兵士嘩變。
1.戰爭造成的饑荒及其他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