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傳給。
2.
〈書〉同“貽”。
3.
〈書〉同“遺”。
1.
遺留。
1.出自《詩·邶風·雄雉》雄雉于飛,泄泄其羽。我之懷矣,自詒伊阻。
2.出自《饒娥碑》追思不足,相與作石,以詒后世。
3.出自《宋史·選舉志四》而堂選亦不領於中書,一時更制,必欲公天下而詒永久。
2.
給予;贈送。
1.出自《左傳·昭公六年》鄭人鑄刑書。叔向使詒子產書。
2.出自《送李屯田守桂陽》詩寄書向江山,詒我峰下石。
3.出自《春在堂隨筆》真偽亦不可知,未可聽其泯沒也。因臨數本,分詒好事者。
3.
同“咍”。
1.出自《全元散曲·端正好》調和就鉛汞冶,驀見坎女離男打乖,自有金公一處埋。成造化,笑詒詒,快哉。
4.
傳送。參見“詒音”、“詒書”。
1.出自《詩·鄭風·子矜》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2.出自《新唐書·蔣儼傳》於是田游巖興處士為洗馬,太子所尊禮,儼詒書責之。
3.出自《答南劍寧林少卿啟》某方圖馳問,已辱詒書。
中國古代用火藥發射石彈、鐵彈或鉛彈的管形火器。用青銅或鐵鑄成。是最古老的火炮。中國現存最早的火銃是14世紀元代時鑄造的,口徑為105毫米,長353毫米,重694千克。
1.《莊子.養生主》"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王先謙集解"形雖往而神常存,養生之究竟,薪有窮火無盡。"此喻養生者隨變任化與物俱遷,形體雖有生滅,而精神如火種綿延不絕◇因以"火傳"指品質﹑道理或事業代代流傳。
1.古代一種設有火攻裝備的戰船。
2.輪船的舊稱。
1.佛教語。指地獄中的一種刑具。
1.即燒酒。
1.即火浣布。亦以喻遠方異俗之地。
1.引火用的蘸有硫磺的木片。猶今之火柴。
1.火葬。
1.一種烘烤的用具。
1.中醫外科病名。即丹毒。
2.神話傳說中的一種能燃燒的仙丹。
3.仙女名。
1.舊時作戰用的一種爆炸物。
1.銀錢財物花到了,事情自然能辦成功。
1.起火時焚燒的方向。
1.即旱稻。
1.五德之一。以五行中的火來附會王朝歷運的稱火德。
2.火的功能。
3.指熱力。
4.稱南岳之神。
1.傳說中的火神名。
1.猶火田。
1.古代所謂五方天帝之一的赤帝,掌南方,司火,司夏。
2.相傳遠古時代五帝之一的炎帝。
1.即火票。
火力發電的簡稱。
1.以煮鹽為業的人口。
2.中醫外科病名。即火疔。
1.中間可以燒火取暖的磚砌夾墻。
1.即熨斗。
2.舊式火器。置火藥于斗狀容器中,擲之使爆以殺敵。
1.指藥物酷烈的毒性。
2.即熱毒,中醫指導致人體外科癰瘍等病癥的一種因素。
3.指烈火燃燒中因氧氣稀少而產生的一氧化碳的毒性。
4.形容酷熱。
1.焚燒敵方隊伍,以亂其行陣。《孫子.火攻》"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五曰火隊。"杜牧注"焚其行伍,因亂而擊之。"一說,隊,通"隧"。隧,道。火隊,燒絕糧道。見梅堯臣﹑賈林注。
1.猶火盆,火塘。
2.謂利用女色設圈套騙人。
1.方士所稱的遁形術之一,從火中隱形遁去。
1.形容舞動的彩燈燈火。
1.猶火災。
1.火媒。
2.指子彈。
3.指怒氣。
1.古代水戰中用以馳近并能焚毀對方戰船的著火的木筏。
1.紅色的旌旗。
1.軍中士兵的飯食。
1.火星的分野。
2.暖室。
3.舊時收容乞丐的住所。
4.指炊事員。
1.用作火攻的船只。
1.炎熱的風。比喻惡劣的人際關系。
2.佛經所說"四大"中的火和風。
1.鳳凰。相傳鳳為火之精,故稱。
1.謂心星(大火)隱沒。
1.即火牌。
1.烤熟的肉干。
1.《莊子.人間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曰"膏起火,還自消。"后以"火膏"喻自相攻伐者。
1.為防寒保暖而在大房間中隔出來的小房間,有取暖御寒設備。
1.一種原始的耕作方法。燒去草木,就地種植作物。
1.猶言火耕水耨。
1.古代一種耕種方法。燒去雜草,灌水種稻。
1.猶言火耕水耨。
1.舊時稱干雜活的人。
1.僧寺的雜工。
1.火的功能。
1.用火攻擊敵軍的戰術。
2.中醫用熱性藥或灼艾治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