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火災。
1.企業以原材料或半成品委托其他企業加工制造而支付的加工費用。由產品的加工成本﹑利潤和稅金構成。在會計工作中,產品的工廠成本減去原材料成本后的余數,亦稱工繳費。
2.我國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時,國營企業以一定的原材料或半成品,委托私營企業進行加工所支付的加工費用。
1.精熟敏捷。
1.工資。
①進行生產勞動時所使用的器具,如鋸、刨、犁、鋤。②比喻用以達到目的的事物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
1.主要用來制造刀具﹑量具﹑模具的鋼的統稱。硬度高,耐磨性好,并具有一定的韌性。
專為讀者查考字義、詞義、字句出處和各種事實而編纂的書籍,如字典、詞典、索引、歷史年表、年鑒、百科全書等。
1.精極。
1.亦作"工雀"。
2.鳥名。鷦鷯的別名。
工整的楷書。
教學上對有關工程學科的統稱。
1.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應完成的寫作﹑誦習﹑閱讀等作業。
2.謂宗教徒定時修持。
3.指做佛事。
4.經常從事的各種訓練﹑愛好等。
工業和礦業的合稱~企業。
〈書〉指雙方本領和力量相等,不分上下。
1.精致華麗。
也稱工會主義”。一種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19世紀中葉流行于西歐和美國。主張階級合作,把增加工資、縮短勞動時間、改善勞動條件看成是工人運動的唯一目的,反對工人階級進行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政治斗爭。
1.舊時地主付給雇農的糧食報酬。
①人工和材料(多用于制訂計劃或計算成本時)。②指工程所需的材料購買~。
工人或職員的工作年數。
1.復姓。春秋遂有工婁氏。見《左傳.莊公十七年》。亦作"工僂"。春秋齊有工僂灑。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1.見"工婁"。
1.猶工人。
1.指器物上銘刻制作工匠的姓名。
1.印制工本。
1.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根據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實際斗爭的需要,從文藝工作的實際狀況出發而提出的文藝工作方向。它要求文藝工作者深入工農兵群眾,深入實際斗爭,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把立場轉移到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方面來,在思想感情上和工農兵打成一片,創造為工農兵服務﹑表現工農兵,并為工農兵所需要和便于接受的作品。
1.即中國工農紅軍,亦簡稱紅軍。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軍隊,是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
工人階級和勞動農民在工人階級政黨領導下的革命聯合。
1.無產階級掌握政權后,在一定時期內為培養工農及工農干部,使他們迅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而設立的學校。我國于1950年創立。修業期限三年。畢業后,經考試可升入各種高等學校。自1955年秋季起停止招生。
1.古代指從事蠶桑﹑紡織﹑縫紉等工作的女子。
1.舊時準許入廠礦做工的牌證。
工地上臨時搭起來供工作或住宿用的簡便房屋。
1.工業企業中對工人分配生產任務并記錄其生產活動的原始記錄。
2.農村中記錄和計算工分的票券。
1.精巧奇特。
1.精致華麗。
1.謂人工造作的習氣。
①做零活兒的報酬做套衣服要多少~?②〈方〉工資。
細致,精巧(多用于工藝品或詩文、書畫)。
1.[梵文?lipakarmasth?na-vidy?]印度古代教育科目五明之一。工藝﹑數學﹑天文﹑星象﹑音樂﹑美術等科學技術和藝術的總稱。
1.指詩文中對仗工整﹑貼切。
某些工礦企業部門的基層生產單位。
1.見"工爵"。
個人不占有生產資料、依靠工資收入為生的勞動者(多指體力勞動者)。
不占有任何生產資料、依靠工資為生的勞動者所形成的階級,是無產階級革命的領導階級,代表著最先進的生產力,它最有遠見,大公無私,具有高度的組織性、紀律性和徹底的革命性。
1949年7月創刊于北京。中華全國總工會主辦。1966年12月停刊。1978年10月復刊。
1.周官名。司空下面的屬官。
1.工人為實現某種要求或表示抗議而進行的有組織的行動。
1921年7月創刊于北京。初由中共北京黨組織出版,1922年改為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機關報,1924年2月又改為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的機關報。約于1926年(一說1925年底)停刊。
一個勞動者工作一天為一個工日。
1.女工和容貌。
1.精妙繁密。
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受到的意外傷害~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