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稟告;陳說。
1.出自《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先立春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春。”
2.出自《史記·蘇秦列傳》臣聞明王務聞其過,不欲聞其善,臣請謁王之過。
2.
指告發(fā)。參見“謁過”。
1.出自《韓非子·五蠹》楚之有直躬,其父竊羊而謁之吏。
3.
請;請求。
1.出自《左傳·昭公十六年》宣子謁諸鄭伯。
2.出自《后漢書·廉范傳》隴西太守鄧融備禮謁范為功曹。
3.出自《新唐書·鄭珣傳》性嚴重少言,未嘗以私托人,而人亦不敢謁以私。
4.出自《〈戴楚望〉集序》楚望之子樞,裒其平生所為文百卷,謁予為序。
4.
晉見;拜見。
1.出自《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唯雎亦得謁,雎請為君見于張君。
2.出自《單刀會》一年三謁臥龍岡,卻又早鼎分三足漢家邦。
3.出自《禪客》詩得與贊公成二老,懶隨貞白謁三峰。
4.出自《致張敬堯的公開信》越日往謁張伯濟,詰其不應者四事。
5.
特指臣子朝見的一種禮節(jié)。
1.出自《后漢書·逸民傳·周黨》及陛見帝廷,黨不以禮屈,伏而不謁,偃蹇驕悍。
2.出自《朱子語類》范升劾周黨“伏而不謁”。謁,不知是何禮數(shù)。
6.
名刺。
1.出自《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
2.出自《后漢書·孔融傳》楊賜遣融奉謁賀進,不時通,融即奪謁還府,投劾而去。
3.出自《賀知府某侍讀啟》向者叨被詔除,出分郡組,治任戒道,懷謁詣辭。
4.出自《送周明府詩序》先是為政者,務以平易近民,或奉贄納謁以身通,皆弗之拒,習為故常,人不訝也。
7.
掌管引進謁見者的近侍。
1.出自《新唐書·李訓傳贊》文宗偃然倚之成功,卒為閹謁所乘。
8.
姓。漢有謁煥。見《後漢書·方術傳上·廖扶》。
1.出自《后漢書?方術傳上?廖扶》太守謁煥,先為諸生,從扶學。
1.淺薄笨拙。
2.謙詞。指自己的見識,見解。
1.淺斟,淺飲。
1.微醉。
1.見"淺幭"。
1.即嵰山。
1.嵰州之山。借指仙山。
1.傳說中的地名。
1.怨恨;貴憾。
1.疑懼。
1.猶遺憾,怨苦。
1.誠摯;懇切。
1.懇切遠慮。
1.謂覺得為難,不允所請。
1.心不滿足貌;不自滿貌。
2.誠敬貌。
1.不滿足貌。
1.猶慊然。不足貌。
1.滿意。
1.不滿。
1.滿足。
1.猶言抒發(fā)哀思。
1.古代婚嫁禮儀之一。求婚時男方向女方贈送幣帛等禮物。
1.猶言調(diào)兵遣將。
1.隨葬物的清單。
1.猶差遣。
1.古代指送葬載牲體的車子。
1.猶斥逐。
1.猶消愁。
1.消愁求樂。
1.猶排除。
1.亦作"遣辭"。
2.運用詞語。
1.見"遣辭措意"。
1.同"遣辭措意"。
1.同"遣辭措意"。
1.見"遣詞"。
1.謂寫文章﹑說話時的用詞立意。
1.古代稱將葬時的祭奠。
1.猶調(diào)動。
1.猶除惡。
1.發(fā)送。起程,出發(fā)。
2.送親,發(fā)送嫁妝。
3.指流放發(fā)配。
4.指送葬。
5.猶派遣。 6.猶遣散。 7.排遣,打發(fā)。
送走;使返回原地遣返回鄉(xiāng)。
1.指放逐在邊地服刑的囚犯。
1.謂遣還俘虜。
1.派遣官員。
1.貶謫﹑釋放或休棄而令歸。
2.猶遣返。
1.猶遣興。
1.猶遣返。謂遣送回原來的地方。
1.猶傳喚。
1.謂因有事而差遣仆人。
1.遣懷和寄志。
1.謂差遣仆人。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