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人和動物的視覺器官。通稱眼睛。
2.
名詞
(~兒)孔洞,窟窿。
3.
名詞
(~兒)指事物的關鍵所在或精彩之處。。
4.
名詞
圍棋用語,指己方棋子中間的空位(在此空位中對方不能再下子)。
5.
名詞
唱曲中音樂的小拍。如四拍子(由一板三眼構成,或稱“三眼板”)中前一弱拍稱“頭眼”,后一弱拍稱“末眼”,中間次強拍稱“中眼”,一般用輕敲鼓一記或用手指按一下以示。
6.
名詞
眼力。
7.
量詞
用于井、窯洞等。
8.
名詞
(Yǎn)姓。
1.
視覺器官。通稱眼睛。
1.出自《易·說卦》其於人也,為寡發,為廣顙,為多白眼。
2.出自《莊子·盜跖》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禍也。
3.出自《世說新語·容止》面如凝脂,眼如點漆,此神仙中人。
4.出自《自袁州還京行次安陸先寄隨州周員外》詩面猶含瘴色,眼已見華風。
5.出自《創造》舊同學不得要領似的睜大了驚異的眼。
2.
親見。亦泛指觀看。
1.出自《法言·重黎》﹝伍子胥﹞謀越諫齊,不式,不能去,卒眼之。
2.出自《立春后十日登樓》詩今日登樓眼,風煙倍覺新。
3.
以目監視。參見“眼同”“眼看”。
1.出自《元典章·戶部七·押運》今后應合起運赴部諸物,當該提調正官與所委押運官眼同點檢足備。
2.出自《古今小說·沈小官一鳥害七命》沈昱眼同公人,逕到南山黃家,捉了兄弟兩個。
3.出自《籌議嚴禁鴉片章程札》其繳到之煙土煙膏,眼同在城文武,加用桐油,立時燒化,投灰江河。
4.出自《興中會革命史要》買來的鉛字,并不照單采辦,缺點甚多,非得親回日本眼同采辦不可。
5.出自《福惠全書·刑名·起贓》須差同莊地眼看起臟,起獲到官。
4.
眼光;眼力。
1.出自《史記·孔子世家》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
2.出自《書信集·致宮竹心》上海或北京的收稿,不甚講內容,他們沒有批評眼,只講名聲。
3.出自如:獨具只眼;慧眼識英雄。
5.
耳目;眼線。
1.出自《夷堅支志庚·方大年星禽》西鄉張氏富於財,遭兇盜肆劫,捕之不獲……弓級詹通,奮以訪逐為己任,盛問有何所據,對曰:“恰行市中,逢方星禽醒然無醉態,因命之作卦,曰:‘賊已去五百里,急往追之,尚可得。然須在絲竹管弦之下。’其言必可信,愿給引帖以行。”即挾一客能物色奸惡者,俗謂之眼,與之俱西。
2.出自《水滸傳》這酒店卻是梁山泊新添設做眼的酒店。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汪秀才﹞就與都司討此人去做眼,事成之后,再奉五十金。
4.出自《陳處置哥老會匪片》其案較為難辦,惟有廣購眼,平心訪察。
6.
見證。
1.出自《古今小說·任孝子烈性為神》﹝大尹﹞教地方公同作眼,將梁公家家財什物變賣了。
2.出自《水滸傳》當下便差八個做公的,一同何濤、何清連夜來到安樂村,叫了店主人做眼,逕奔到白勝家里。
7.
指孔;洞穴。
1.出自《石筍行》古來相傳是海眼,苔蘚蝕盡波濤痕。
2.出自《和王司法雨中惠詩》一尊往慰風雨晚,莫管帶圍寬一眼。
3.出自《西游記》﹝金擊子﹞上邊有眼,系著一根綠絨繩兒。
4.出自《兒女英雄傳》里面是五寸來長的一個鐵筒兒……那頭兒卻有五個眼兒。
5.出自《北上日記·一月十六日》視手表之帶眼,手臂消瘦矣。
8.
指漏洞;缺點。
1.出自《畸人手記·新與舊》你講鰲哥挑眼,你就不要拿些眼來讓他挑呀,你把這眼填起來罷。
9.
喻指水沸騰時泛起的氣泡。
1.出自《試院煎茶》詩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2.出自《茶寮記·烹點》煎用活火,候湯眼鱗鱗起,沫餑鼓泛,投茗器中。
10.
指硯石的眼狀暈紋。
1.出自《硯譜》端石有眼者最貴,謂之??鵒眼。石文精美,如木有節,今不知者乃以為石病。
2.出自《春渚紀聞·吳興許采五硯》又一端石玉堂樣者授余,深紫色,無眼。
3.出自《玉堂嘉話》比歲所貢方硯者五,皆以尺為準,然止於巖石之中品,或有眼,工人輒鏨去之,恐異日復求,不可必致也。
11.
指孔雀羽毛末端的圓紋。
1.出自《清會典事例·禮部·冠服》貝子冠服:凡貝子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六,上銜紅寶石,戴三眼孔雀翎。
2.出自《清會典事例·禮部·冠服》鎮國公冠服……戴雙眼孔雀翎。
12.
指植物枝條上的嫩芽。
1.出自《歲華紀麗·二月》蘭芽吐玉,柳眼挑金。
2.出自《依韻和歐陽永叔同游近郊》洛水橋邊春已回,柳條蔥蒨眼初開。
13.
圍棋用語。指成片的白子或黑子中間的空格,對手不能下子處。
1.出自《酬孝甫見贈》詩無事拋棋侵虎口,幾時開眼復聯行。
2.出自《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曲中有務頭,猶棋中有眼,有此則活,無此則死。
14.
指事物的關鍵精要處。
1.出自《答魏衍黃預勉余作詩》詩句中有眼黃別駕,洗滌煩熱生清涼。
2.出自《題鄭大惠詩卷》詩吟中得眼萬象通,浪吹狂歌總休歇。
3.出自《官場現形記》他起初還想賴,后來被家兄點了兩句眼,他無話說了。
4.出自《白洋淀紀事·石猴》我沒賣過古董,我也懂這個眼,這是化石的;化石猴兒。
15.
指樂曲中的節拍。
1.出自《物理小識·天類》瑟實以配琴,笙實以和管篪,豈有不合止于版眼而可聽者哉?
2.出自如:一板三眼。
16.
量詞。用于泉、井或池等。
1.出自《博異志·陰隱客》每巖中有清泉一眼,色如鏡;白泉一眼,白如乳。
2.出自《西游記》這是一眼井。
3.出自《水平線下·到宜興去》樓窗下面臨著一眼方池,池里的水快要全干了。
17.
量詞。用于房屋、窯洞等。
1.出自《水滸傳》只有兩眼房,空著一眼,一眼是個山東貨郎,扶著一個病漢賃了。
2.出自《銅墻鐵壁》炮火震坍了幾眼破柴窯。
祭祀孔子的廟。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因此稱孔廟為文宣王廟。明代以后稱文廟。
1.敏而有德。
2.博學聰敏。
1.禮節儀式的名稱。
2.善于寫文章的名聲。
①同文化①”古代文明|商業文明。②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的有文化的狀態文明社會|避草昧而致文明。③舊時指時新的、現代的文明戲。
1.時髦的詞語。
1.手杖。解放前一些紳士﹑知識分子模仿西方﹐常持之以顯示有氣派。
1.婦女纏過而又放開的腳。
1.舊時稱不依舊習俗的新式結婚。
1.按現代科學方式生產。
即新劇”(909頁)。
長篇小說。清代李伯元作。六十回。以1900年庚子事變后處于動蕩、變革中的中國社會為背景,廣泛深入地描寫了西方文明引進中國后被接納、抵制、扭曲的過程,揭露了清廷官吏的守舊、昏庸,以及假借維新之名圖謀升官發財的社會風氣。
1.文德教命。
2.傳說為夏禹之名。
1.文章謀略。
1.嗜書著魔;書癡。
2.借指書籍。謂其具有魔力﹐使人廢寢忘食﹐故云。
1.黽勉﹐努力。
①文書辭章。也指寫文章粗通文墨|公誠之心形諸文墨。②法律條文公案判狀躬操文墨。
1.有文化的人。
1.掌起草文札的官職。
1.文德之母。對后妃的稱頌。
1.紙的別名。
1.樹名。
2.可用之木﹐與"散木"相對。
3.刻鏤以文彩之木。
1.鳥名。體小﹐背部藍灰色﹐頭頸部黑色﹐頰白色﹐腹部淡紅色﹐翼黑色。
1.淡菜的別名。
1.文學派別;文章流派。
1.亦作"文旆"。
2.有文采的旌旗。用為儀仗。
3.引伸為稱對方的敬詞。猶尊駕﹑大駕。
1.見"文斾"。
明代篆刻家、書畫家。字壽承,號三橋,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文徵明子。官國子監博士。工書法繪畫,尤精篆刻,風格工穩,與何震并稱文何”。著有《博士詩》。
1.有文彩的獸皮。
1.魚名。
1.專以舞文弄墨害人的無賴﹑流氓。
1.文官的品階。
2.文章的品級。
3.文章的格調。
官方用作憑證的文書;畢業證書持文憑赴關|高中文憑。
1.文華與質樸。
1.猶文苑。
1.文官的譜錄。
2.系統編排的文辭譜錄。
1.謂文章功力齊備﹐足以登第。
1.文章足以登第而命運不濟。
1.華麗的絲織物。
2.比喻華麗的文辭。
1.文風;文章的氣勢。
2.指文脈。
3.寫文章的風氣。
4.文雅安靜﹐不粗暴。
1.買賣或借貸雙方所立的文書契約。
1.華美的石階。
1.錢。因錢有文字﹐故稱。
1.華麗奇巧。
2.斯文靈巧。
3.文飾巧辯。
1.羽毛有文彩的鳥。鴛鴦﹑鸂?(一名紫鴛鴦)﹑錦雞﹑孔雀皆可稱為文禽。
1.文辭與情思。
2.指文才或文章的情致。
1.舊時文人失意﹐自謂以能文而致窮。
1.棋盤。古代多用楸木做成﹐故名。
1.星名。即文昌星﹐又名文星。舊時傳說主文運。亦以指重要的文職官員及文才蓋世的人。
1.文契﹐契約。
2.公文案卷。
1.指來自民間的文學樣式﹐經過文人的使用改造﹐逐漸脫去粗俚通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