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古〉尖,銳利。
2.
動詞
削尖。
1.
亦作“掞”。
2.
銳利。
1.出自《楚辭·九章·橘頌》曾枝剡棘,圓果摶兮。
2.出自《抱樸子·窮達》離光非燧人不熾,楚金非歐冶不剡。
3.
舉;舉起。
1.出自《荀子·強國》視可,司間,案欲剡其脛而以蹈秦之腹。
2.出自《漢書·賈誼傳》發憤快志,剡手以沖仇人之匈。
4.
舉薦。
1.出自《祭史太師文》昔公剡士,十有五輩;或至或否,均受其賚。我不知公,公亦薦我。
2.出自《楹史·吳畏齋謝贄啟》它日又特剡,亟稱之於廟堂。
3.出自《明史·夏嘉遇傳》則今日事敗,興邦安得逃其罰?且不罰已矣,反從而超陟之。是臣彈章適為薦剡,國家有如是法紀哉!
5.
通“燄”。謂其勢熾盛。
1.出自《國語·晉語二》喪亂有小大,大喪大亂之剡也,不可犯也。
2.出自《說文通訓定聲·謙部》剡,假借為焰。
3.出自《新唐書·劉文靜傳》喪亂方剡,非湯、武、高、光不能定。
4.出自《書影》方禍之剡,權珰熾焰,人宜無敢近者。
6.
通“燄”。灼。
1.出自《論衡·雷虛》夫雷,火也,火氣剡人,人不得無跡。
7.
削;削尖。
1.出自《易·系辭下》刳木為舟,剡木為楫。
2.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民困兵盡,或剡木為矛矢,而君器物鐘磬自若。
3.出自《石帆銘》乃剡乃鏟,既刳既斫。
4.出自《天對》折篿剡筳,午施旁豎。
5.出自《清史稿·天文志二》又為長方橫表……復剡其兩端令銳,以指地平圈之度分。
8.
通“緂”。參見“剡麻”。謂綴緝麻縷。
1.出自《淮南子·人間訓》男子不得修農畝,婦人不得剡麻考縷。
1.憂傷懷慚。
1.憐憫。
1.憐恤體諒。
1.憂傷貌。
1.因憂傷而沉默。
1.憐憫。
1.憐恤貧苦的人。
1.深切同情。
1.哀憐貌。
1.哀憐。
1.憂慮時俗。
1.憂世。
1.憂傷嘆息。
1.哀痛。
1.憐憫訕笑;可憐亦復可笑。
1.指父母之喪。
哀憐顧恤憫恤生民。
1.憐憫寬宥。
1.見"敏辯"。
1.亦作"敏辨"。
2.機敏善辯。
1.聰明博學。
1.駢體文之別稱。
1.敏捷的才思。
對外界事物反應靈敏思想敏感|有些動物對天氣的變化非常敏感。
1.猶敏捷。
1.機敏而確切。
1.見"敏慧"。
1.亦作"敏惠"。
2.聰明。
1.敏捷靈活。
1.快速;敏捷。
1.清代被保舉的人或在軍機處記名,或在吏部記名,在軍機處記名者較易得官,稱內記名。
1.稱協助處理文書的婢女。
1.宮中的歌舞伎人。
1.內心忌妒。亦指忌妒心。
1.生物學用語。指一種生物寄生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例如蛔蟲寄生在人的腸子里。
1.古代天子祭祀祖先宗廟。
1.古代王后祭祀六宮之中灶﹑門﹑戶。
1.指皇宮,宮廷。
2.指宮女。
3.指太監。
4.即內人家。
5.指良家婦女。 6.猶言世俗人家。 7.指內家拳。
1.猶言御林軍。
又稱武當拳”。武術門派之一。相傳源于宋代,為武當道士所傳。技法主防守,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為特點。拳法有應敵打法、穴法、練手者三十五、練步十八、七十二跌、三十五拿等,但多已失傳。一般認為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屬內家拳。
1.宮內的妝飾。
暗藏在內部搞破壞的敵對分子誅鋤內奸|內奸工賊。
1.誘使敵方的人做自己的間諜。
2.指自己內部產生的間諜。
1.舊時遭母喪稱"內艱"。
1.太監。
1.猶內省。
1.唐中宗皇后韋氏所立女官稱號。
1.謂不按常規經中書等省議定,而由宮內直接發出詔令。
1.結交。
1.猶女教。封建時代對婦女的教育。
2.在皇城內教習校閱士兵。
3.指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