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吊掛;系掛。
1.出自《管子·明法》吏者,民之所懸命也。
2.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3.出自《求自試表》然而高鳥未掛於輕繳,淵魚未懸於鉤餌者,恐釣射之術或未盡也。
4.出自《次北固山下》詩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5.出自《古今小說·史弘肇龍虎君臣會》社稷安危懸卒伍。
6.出自《報復》他感覺著頭腦子很重,又像懸著似的,如女太太們的錢袋。
2.
特指上吊。
1.出自《國語·晉語一》驪姬請使申生主曲沃以速懸。
3.
謂高掛在空中。
1.出自《長門賦》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於洞房。
2.出自《〈文選〉序》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書,與日月俱懸,鬼神爭奧。
3.出自《上海的早晨》一輪紅日高高懸在遠方的天空。
4.
孤立,無所依傍。
1.出自《晉書·范汪傳》東軍不進,殊為孤懸。
2.出自《與鄂州柳中丞書》夫遠征軍士……浮寄孤懸,形勢銷弱。
3.出自《圣武記》初永綏廳懸苗巢中,環城外,寸地皆苗。
5.
空虛,匱乏。
1.出自《三國志·魏志·王肅傳》糧懸而難繼,實行軍之大忌也。
2.出自《晉書·張軌傳》吾糧廩將懸,難以持久。
6.
形容高聳,陡峭。
1.出自《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六》自獅林西陟其嶺,即可望見絕頂西懸。
2.出自《居庸關》詩居庸突兀倚青天,一澗泉流鳥道懸。
3.出自《小滄浪筆談》樓駕三重,崖懸百尺。
7.
牽掛;掛念。
1.出自《效曹子建樂府白馬篇》嗟此務遠圖,心為四海懸。
2.出自《得舟次二兄琉球使還消息》詩半載中山住,鄉思日夜懸。
3.出自《黑白李》又過了四五天,這點事還在我心中懸著。
8.
懸殊;差別大。
1.出自《荀子·天論》君子小人之所以相懸者,在此耳。
2.出自《鹽鐵論·貧富》然后諸業不相遠,而貧富不相懸也。
3.出自《碧雞漫志》后世風俗蓋不及古,故相懸耳。
4.出自《茶香室叢鈔·昭王南征》世數既懸,為不近情矣。
9.
指相距遙遠。
1.出自《魏書·樂陵王胡兒傳》恒代路懸,舊都意重,故屈叔父遠臨此任。
10.
久延不決。參見“懸案”。
1.出自《韓非子·亡征》藏怒而弗發,懸罪而弗誅。
2.出自《禪社首壇頌》齋居議刑,弛懸決獄。
11.
猶公布。
1.出自《孫子·九地》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
2.出自《進士策問》國朝之制,懸在有司。
12.
稱。參見“懸石程書”。
1.出自《向言上》夫亂世之君,各賢其賢,雖有真賢而不能用也。是故懸石程書,損撤膳服,憂勞日昃,而天下滋亂。
2.出自《高允恭授侍御史知雜事制》為刑部郎中,能守訓典……懸石允厘,撓而不煩,簡而不傲。
13.
憑空設想;揣測。
1.出自《韓非子·八經》事智猶不親,而況於懸乎?
2.出自《舊五代史·唐書·周德威傳》久在云中,諳熟邊事,望煙塵之警,懸知兵勢。
14.
誘惑。
1.出自《文子·守平》知養生之和者,即不可懸以利;通內外之符者,不可誘以勢。
2.出自《太平廣記》仆御等皆懸厚利,妻不知本末,乃從其計。
15.
抬起,舉起。
1.出自《聊齋志異·道士》道士懸爵促釂,又命遍酌。
2.出自《到韶山》詩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16.
先。參見“懸談”。
1.出自《〈盂蘭盆經疏〉新記》未入經文,義章先說,故曰懸談。懸即先也。
17.
危險。
1.出自《龍須溝》就說為你自個兒想,半夜三更住在外邊,夠多懸哪!
18.
懸掛鐘磬等樂器的架。
1.出自《東觀漢記·東海王劉強傳》宮殿設鐘簴之懸。
2.出自《祭張都護文》謙德不福,法星降災,庭懸遽徹。
19.
引申為律呂、音樂。
1.出自《孔子家語·論禮》兩軍相見,揖讓而入門,入門而懸興。
2.出自《文心雕龍·樂府》荀勖改懸,聲節哀急。
20.
量詞。
1.出自《池北偶談·談故四·荷蘭貢物》大自鳴鐘一座,大琉璃燈一圓,聚耀燭臺一懸。
1.明堂的北門。
2.明清科舉制對順天(今北京市)鄉試的通稱。
1.赤道以北的緯度或緯線。與"南緯"相對。
北朝之一,公元386-534,鮮卑人拓跋珪所建,后來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參看〖南北朝〗。
1.古虞國的別稱。
1.指元王實甫所寫的雜劇《西廂記》。為與明李景云﹑李日華等所寫的南曲傳奇《西廂記》相區別,故有南西廂﹑北西廂之名◇者稱為"南西廂"。
1.在北的溪水。
2.特指河南龍門山北面的溪澗。
1.古代設在北堂供洗爵用的器皿。
1.見"北向"。
1.見"北向"。
1.古人概念中的極南地區。因當地居民往往向北開門窗以納日光,故稱。
1.東漢時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漢人對留居漠北的匈奴部族的稱謂。
1.指周代設在京城的最高學府之一。相傳夏﹑商﹑周三代的最高學府內分東西南北四學和太學。
2.指南北朝時北朝的經學。
1.皇帝禁軍。唐代,羽林﹑龍武﹑神武﹑神策四軍為皇帝禁軍,因在皇宮之北,故稱。
1.北面的山巖。
2.寺院名。在今四川省達縣西北鳳凰山。風景優美。
1.候鳥之一。因其每年秋分后由北南飛,故稱。
1.國名。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北省薊縣一帶。
2.國名。指秦末農民大起義中,韓廣重建之燕國。
3.太平天國謂清朝的京城。
清末指奉天(遼寧)、直隸(河北)、山東沿海地區。特設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
清政府的主要新式海軍。1874年清政府籌劃海防。次年命李鴻章督辦海防,開辦水師學堂,購置外國軍艦,修筑旅順和威海衛軍港。1885年設立海軍衙門。1888年制定《北洋海軍章程》,編成北洋海軍。計有大小軍艦二十五艘,官兵四千余人。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覆滅。
民國初年(1912-1927)代表北方封建勢力的軍閥集團,是清末北洋派勢力的延續。最初的首領是袁世凱,袁死后分成幾個派系,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先后控制了當時的北京政府,鎮壓革命力量,出賣國家主權,連年進行內戰。
1.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
1.指北方邊境。
1.即北方。古人以北方屬陰,故稱。
2.謂山的北面。
1.北方的樂音。
2.泛指北面的聲音。
3.北方的語音。
1.復姓。相傳為成湯之后。見《史記.殷本紀論》及司馬貞索隱。
1.在北墻上開窗戶。
2.指朝北的窗。
1.在北面的園林或園圃。
1.要到南方的楚國去,卻駕車北行。比喻行為和目的相反。語本漢荀悅《申鑒·雜言下》"先民有言適楚而北轅者,曰'吾馬良,用多,御善。'此三者益侈,其去楚亦遠矣。"
1.猶北轅適楚。粵在南方。
1.宮廷北面的皇室園林。
2.泛稱皇室園林。
3.指南唐畫家董源。董源曾官北苑使,世稱董北苑。
4.宋代名茶產地。
5.見"北苑茶"。
1.南唐宮廷婦女的一種化妝方式。
1.亦作"北岳"。
2.即恒山。五岳之一。
1.古代越國北部地區。
1.北方的音韻。
1.即北狄。翟,同"狄"。古代泛指我國北方地區少數民族。
1.想往南卻駕車向北行駛。比喻行為和目的相反。
2.車子北往南來。喻人行無定跡。
1.北方的主山。指醫巫閭山。
1.猶北伐,向北征伐。
2.北行,北上。
1.古官名。
1.即夏至。因夏至日太陽位置在赤道最北面之點,其后即南移,故稱。
1.即黑帝祠,漢高祖時置,祀黑帝之處。
1.猶塞北。指我國長城以北地區。
2.指北方幽并等州郡。
3.泛指北方地區。
1.又稱東珠。即松花江下游及其支流所產的珍珠,顆大光潤,極為名貴。
1.仙人名。
1.北面的水涯。
1.指用北方的染紫技術染出的紫色。
1.敗走,戰敗而逃。
英國古代史詩。公元5世紀時已開始口頭傳誦,約8世紀時成書。勇士貝奧武甫與怪物格倫德爾搏斗,使其斷臂而死。怪物之母為子復仇,又被他追蹤殺死◇來他做了國王。一次火龍來犯,他挺身斬龍,傷重而死。人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1.原始貨幣。種類不一,以齒貝最為通行。由于真貝不夠,乃用仿制品,有珧貝﹑骨貝﹑石貝﹑銅貝等。
1.指佛經。因其寫于葉上,故稱。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有《貝編》篇,所敘皆佛經中事。
1.貨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