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脇”。亦作“脋”。
2.
身軀兩側自腋下至腰上的部分。亦指肋骨。
1.出自《儀禮·特牲饋食禮》長脅二骨短脅。
2.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
3.出自《莊子·秋水》蛇謂風曰:“予動吾脊脅而行,則有似也。”
4.出自《史記·范雎蔡澤列傳》魏齊大怒。使舍人笞擊雎,折脅折齒。
5.出自《齊民要術·羹臛法》用羊脅六斤,又肉四斤,水四斤,煮。出脅,切之。
6.出自《雜說》即有平脅曼膚,顏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則人,其心則禽獸。
7.出自《兒女英雄傳》背上斜背著一個黃布包袱,一頭搭在右肩上,那一頭兒卻向左肩脅下掏過來系在胸前。
8.出自《野草·過客》赤足著破鞋,脅下掛一個口袋。
3.
旁邊。
1.出自《水經注·渭水一》石長丈三尺,廣厚略等,著崖脅,去地百余丈,民俗名曰石鼓。
2.出自《八哀詩·故司徒李公光弼》人安若泰山,薊北斷右脅。
3.出自《東坡志林·雪堂問潘邠老》蘇子得廢園于東坡之脅,筑而垣之,作堂焉,號其正曰雪堂。
4.出自《和胡運干投贈》來從月脇天心外,墮在冰甌雪椀中。
5.出自《釋名?釋車》脅驅,在服馬外脅也。
4.
挾持。
1.出自《漢紀·高帝紀三》脅燕定齊,南擁楚人之兵數十萬之眾。
2.出自《陳省齋先生〈閑止書堂集鈔〉序》當耿逆構亂之始,先生自經不死,披緇不免,脅刃相見,抗言求死又不得。
5.
逼迫,威嚇。
1.出自《書·泰誓中》朋家作仇,脅權相滅。
2.出自《荀子·富國》彊脅弱也,智懼愚也。
3.出自《淮南子·本經訓》性命之情,淫而相脅。
4.出自《淮南子·本經訓》明于性者,天地不能脅也。
5.出自《后漢書·許劭傳》劭鄙其人而不肯對,操乃伺隙脅劭。
6.出自《新唐書·楊行密傳》全忠脅帝東遷。
7.出自《珠江奇遇記》恐琴戀叔情,隨叔逃,又懼叔以勢脇。
8.出自《老殘游記》及至各縣捕快捉來的強盜,不是老實鄉民,就是被強盜脅了去看守騾馬的人。
6.
通“翕”。收縮。
1.出自《漢書·王莽傳中》動靜辟脅,萬物生焉。
2.出自《漢書·吳王劉濞傳》脅肩絫足。
3.出自《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翡翠脅翼而來萃兮,鸞鳳翔而北南。
7.
通“拹(搚)”。折;拉。
1.出自《管子·大匡》使公子彭生乘魯侯,脅之,公薨于車。
2.出自《水經注·渭水三》呂后祓除于霸上,還見倉狗,戟脅于斯道也。
8.
姓。晉有脅施。見《金石萃編》卷九《晉皇帝三臨辟雍盛德頌碑》題名。
1.努力學習。
1.指行役。謂因公務跋涉在外。
1.辛勞。
1.謂以不雨為憂。
2.多雨。
1.勤勞節儉。
1.勤務員的總稱。
1.勤勞于政事。
1.元代制度名。謂官員應勤于政事,按時到衙早聚。
1.勤勞正直。
1.謂忠于職守,工作勤懇。
2.清代考察鑒定官吏的等別之一。
1.一心一意為實現自己的志愿而努力。
1.惜重,愛重。
1.見"勤厲"。
1.殷切思念。
1.謂以勤補拙。
1.盛多貌。
2.汗出貌。
《詩·鄭風》篇名。溱和洧是兩條河的名稱,詩中寫青年男女到河邊春游,相互談笑并贈送香草表達愛慕的情景。
1.形容男子漢的豪邁氣概。
1.舊時放在死者口中的銅錢。
1.捕捉捆綁。
1.捕捉。
1.捕獲﹐抓到。
1.酒名。
1.捕捉奸人﹐揭發隱惡。
1.活捉處死。
1.亦作"擒拏"。
2.捉拿。
3.謂誘人上鉤。
4.利用反關節和點穴的方法﹐使對手失去反抗能力的技擊術。
1.活捉敵人。
1.生擒敵人﹐搜查伏兵。
1.擒獲處治。
1.扣緊主題。
1.唐杜甫《前出塞》詩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后以"擒賊擒王"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
1.捕捉捆綁。
1.逮捕法辦。
1.見"擒奸擿伏"。
1.捕捉;捉拿。
1.捉住與釋放。
2.喻事之嚴寬緩急。
1.捉拿﹐逮捕。
1.見"螓首蛾眉"。
1.喻指女子美麗的方廣如螓的額。形容女子貌美。
2.指女子。
3.借喻美好﹑精采的東西。
1.如螓之首﹐如蛾之眉。謂額廣而眉彎。形容女子美麗的容貌。亦借指美女。
1.勤苦勞累。
1.勤謹。
1.猶勤勞。
1.誠摯懇切貌。
2.勤勉貌。明方孝孺《答鄭仲辨》之一,"執事于群笑之時,獨若憫其用心勤勤焉,見于言色以相勞勉,此其志固已卓矣。"
1.懇切。
1.紋理美麗如綾的梫木。亦指如梫木紋理之美的綾子。
1.刻書。
1.鋟板。
1.刻本。
1.猶鋟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