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城墻。
2.
名詞
城市,都市。
3.
名詞
城墻以內(nèi)的地方。
4.
名詞
空間較大、收羅豐富的商業(yè)場所(多指某類商品集中的)。
1.
都邑四周的墻垣。一般分兩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單用時,多包含城與郭。城、郭對舉時只指城。
1.出自《詩·大雅·文王有聲》筑城伊淢,作豐伊匹。
2.出自《孟子·公孫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3.出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城高以厚,地廣以深。
4.出自《春雪》詩城險疑懸布,砧寒未搗綃。
2.
城池,城市。
1.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
2.出自《論衡·遭虎》故人且亡也,野鳥入宅;城且空也,草蟲入邑。
3.出自《江城子·密州出獵》詞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4.出自《保衛(wèi)延安》延安,這個挨長城靠黃河的古城。
3.
猶國。古代王朝領(lǐng)地,諸侯封地,卿大夫采邑,都以有城垣的都邑為中心,皆可稱城。
1.出自《詩·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婦傾城。
4.
唐要塞設(shè)守之處。
1.出自《新唐書·兵志》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zhèn),而總之者曰道。
5.
筑城。
1.出自《詩·小雅·出車》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2.出自《漢書·惠帝紀》三年春,發(fā)長安六百里內(nèi)男女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
3.出自《儒者可與守成論》﹝秦始皇﹞東城臨洮,北筑遼水,民不得休息。
4.出自《明史·童仲揆傳》明年,天啟改元,應泰欲城清河、撫順。
6.
守衛(wèi)城池。
1.出自《宋史·李庭芝傳》應庚發(fā)兩路兵城南城,大暑中暍死者數(shù)萬。
2.出自《圣武記》我朝縱還臺堡降卒二千,城者拒之,雖往返議和之使,亦不令入城。
7.
姓。戰(zhàn)國有城渾。見《戰(zhàn)國策·楚策一》。
1.出自《通志?氏族略》城氏,風俗通:凡氏於事者,城、郭、園、池皆姓也。
1.營一級的長官。
2.指負責地方武備和治安的官吏。
1.指從事田間勞作。灌,灌溉。
1.營建國都。
2.治理國事。
1.謂置珠玉米貝于死者口中。
1.環(huán)繞合攏,形成包圍圈。
2.營陣形成。
1.鉆營掠奪。
1.十六國﹑東晉﹑南北朝時,各族統(tǒng)治者將所虜之民戶配置各地,歸軍隊管轄,稱營戶。
1.照拂。
2.特指護理。
3.保護;救護。
4.庇護;袒護。
1.謀劃。
1.縈回,盤旋往復。
1.營建繪飾。
1.運用智謀。
1.猶魂魄。
1.舊稱久居軍營性行頑劣之兵士。
1.夜間露營時燃起的火堆。
1.一種露天晩會。參加者圍著火堆進行各種活動。
1.見"營惑"。
1.亦作"營或"?;髞y;迷惑。營,通"?"。
2.火星的別稱。
1.見"營葺"。
1.迂回曲折。
1.曲折狹窄。
2.迂腐狹隘。
1.見"迂疏"。
1.迂腐渺小。
1.謂譏笑其迂腐。
1.邪僻。
1.唐代辛立度,性迂,時人以此稱之。
1.迂緩;緩慢。
1.迂闊的言辭。
1.猶迂拙。
2.指迂拙之人。
1.迂腐的話。
1.猶迂闊。不切合實際。
2.迂回遙遠。
1.迂回曲折。
2.猶周折。
1.謂施政不切合實際。
1.曲和直。
2.直率而不知權(quán)變。
1.迂闊,不通達。
2.謂河道曲折處淤塞而不通暢。
1.反復重疊。
1.迂闊笨拙。
1.淤,通"飫"。賞賜豐盛的酒食。
1.河床因淤積而增高。
2.指淤積的泥沙。
1.淤塞積淀。
1.水流不通。
1.引含有大量淤泥的水灌田,使淤泥沉淀,以改良土壤,增加肥力。
1.污黑。
沉積;凝積泥沙淤積|重疊淤積的凝血。
1.郁集。
1.耽擱,拖延。
1.猶污泥。
1.壅塞。
1.謂水道阻塞不暢通。
水道被淤積的泥沙阻塞江潮涌沙,淤塞難免。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