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恊”?!皵钡慕褡?。亦作“葉”。
2.
和睦;合作。
1.出自《書·湯誓》有眾率怠弗協。
2.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吾兄弟之不協,焉能怨諸侯之不睦?
3.出自《〈王文憲集〉序》宋明帝居藩,與公母武康公主素不協。
4.出自《新唐書·李適之傳》嘗與李林甫爭權不協。
3.
悅服。
1.出自《書·微子之命》上帝時歆,下民祗協。
2.出自《爾雅·釋詁上》悅……協,服也。
3.出自《奏汴州得嘉禾嘉瓜狀》邇無不協,遠無不賓。
4.
調整;調和。
1.出自《書·舜典》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2.出自《長笛賦》夔襄比律,子壄協呂。
3.出自《人物志·材能》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協五味;一國之政,以無味和五味。
5.
態度溫和。
1.出自《管子·弟子職》既拼反立,是協是稽。
2.出自《雙劍??諸子新證·管子三》協稽正承立字為言。謂其反立之容儀協和也。
6.
符合;相同。
1.出自《書·舜典》曰重華協于帝。
2.出自《左傳·昭公七年》史朝見成子,告之夢,夢協。
3.出自《論衡·自紀》屈奇之士見,倜儻之辭生,度不與俗協,庸角(甬)不能程。
4.出自《景福殿賦》制無細而不協於規景。
5.出自《杜陽雜編》翰林學士姜公輔屢進嘉謀,深協上意。
6.出自《集外集拾遺補編·呂超墓出土吳郡鄭蔓鏡考》《墨林快事》以為三金,於義最協。
7.
匯集;匯合。
1.出自《周禮·秋官·大行人》冬遇以協諸侯之慮。
2.出自《國語·周語上》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司民協孤終,司商協民姓,司徒協旅,司寇協奸,牧協職,工協革,場協入,廩協出,是則少多死生出入往來者,皆可知也。
8.
合并;攙和。
1.出自《楚辭·天問》撰體協脅,鹿何膺之?
2.出自《云仙雜記·洪兒紙》姜澄十歲時,父苦無紙,澄乃燒糠協竹為之,以供父。
9.
聯合。
1.出自《左傳·桓公六年》彼則懼而協以謀我。
2.出自《宦者傳論》乘九服之囂怨,協群英之勢力。
3.出自《圣武記》于是遐邇詟忌,知太祖志不小,遂協而圖我。
4.出自《書信集·致章廷謙》蓋在協以謀我矣。
10.
協助。
1.出自《晉書·虞溥傳》宜崇尚道素,廣開學業,以贊協時雍,光揚盛化。
2.出自《陜西光復記》郵部盛宣懷迭電陜撫,令派兵協剿。
11.
清軍的編制單位,在鎮之下。三營為一標,兩標一協。相當于后代的旅。
1.出自《清會典·兵部一·尚書侍郎職掌》標分其治於協、於營、於汛,以慎巡守,備征調。
2.出自《儒林外史》那本標三營,分防二協,都受他調遣。
3.出自《陜西光復記》陜省新軍,本祇混成一協,而其中尚多缺額。
12.
通“挾”。懷藏。
1.出自《后漢書·黨錮傳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學,懷經協術,所在霧會。
2.出自《酬從弟惠連》詩務協華京想,詎存空谷期。
3.出自《石闕銘》協彼離心,抗茲同德。
1.也叫"上八界洞府"。道家指上天八界神仙居住的地方。
1.猶精白,極白。
1.指高等官員的行列。
1.上半段;前半部分。
1.上半天。
1.上午,指從日出起至中午十二點以前的一段時間。
1.前半夜,指天黑至午夜二十四點鐘以前的一段時間。
1.猶上國。
1.謂報答主上的恩德。
2.猶上復。復人來信的敬語。
3.向上級匯報。
1.謂具文向上司呈報備案。
1.前輩,族中的上一代人。
2.佛教語。"三輩"之一,謂棄欲出家,以較高道行而往生西方凈土的一類信徒。
1.臣下向皇帝呈送奏本。
1.上等的貨幣。古以珠玉為上幣,秦以黃金為上幣。
1.指位置較高的地方。
2.指物體的表面。
3.指事物的某一方面。
4.猶言前面。指文章或講話中先于現在所敘述的部分。
5.猶里面。 6.上司;上級。
1.向朝廷告發謀反等非常事變。
1.謂牲畜長肉,日見肥壯。
1.上奏章。
上等的賓客;尊貴的客人待為上賓|敬若上賓。
1.代表君主接待貴賓的高級司儀。由主國政之卿充任。
1.謂用兵之上策?!秾O子.謀攻》"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張預注"言以奇策秘算取勝于不戰,兵之上也。"
1.指下午三時。
1."蘆葦"是制席的原料,用作"席"的代名詞。"上不得蘆葦"即"上不得席面"。謂不善于在正式場合應酬。
1.猶言正好,恰恰。
2.形容心情不安。
3.比喻事情陷入窘困的境地,進退兩難。
1.《韓非子.解老》"﹝人﹞上不屬天,而下不著地,以腸胃為根本,不食則不能活。"上不屬天,謂非星辰之類;下不著地,謂非草木之類◇以"上不在天,下不著地"形容偏僻閉塞的地方。
1.謂在上位的人行為不正,下面的人就會跟著為非。
1.謂不著邊際;沒有著落。
1.謂呈遞文狀,接受審問或質訊。
1.亦作"上材"。
2.上等的才能。
3.指具有上等才能的人。
4.上等的材料。
1.見"上才"。
1.舊稱皇帝裁決為"上裁"。
2.敬語,請對方裁決。多用于下對上。
1.謂在宴席中進獻菜肴。亦指在進餐時把菜肴端上桌。
1.秦李斯專權,為趙高所陷,下獄。伏誅前,顧其子曰欲牽黃犬﹑臂蒼鷹,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后因以"上蔡蒼鷹"為典,指不知激流勇退,以致罹禍而悔恨莫及。
1.謂牽犬臂鷹,出城打獵。
1.同"上蒼"。
上天;蒼天合掌擎拳謝上蒼|一片孝心,感動上蒼。
1.謂整隊出操。
1.站測,施行測刑。測,刑具名。
1.高明的計策或辦法。
1.層狀物的上面一層。多指建筑物。
2.指社會成員中地位高的那一部分人。
3.指組織機構中的上一級組織。
1.指專在上層機構或領導干部間周旋的作風。
1.指舊社會中處于優越地位的社會集團。
1.指演員或運動員出場。
2.泛指某種活動開始進行。
3.猶言上手,得手。
1.指開在舞臺右邊的門,為角色登場的出口。
1.戲劇用語。腳色登場時常先念韻語數句,謂之"上場詩"??捎们叭顺勺?,亦可由劇作家自撰。其內容按人物的身份﹑年齡及劇情而有所不同。念過上場詩,接著便自述姓名﹑籍貫﹑身份,或交代與劇情有關的人物和情節。始于元,明清仍之。例如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白發刁騷兩鬢侵,老來灰卻少年心。不思再謂皇家俸,但得自安抵萬金。老夫姓孟,雙名從叔,祖居汴梁扶溝縣人氏。"其中"白發刁騷兩鬢侵"等四句即為上場詩。
1.臣子到朝廷覲見君王,奏事議政。
2.君王到朝廷上處理政務。
1.漲潮。
1.登車。
1.舊時表奏函牘中表示謙抑的套語,意為有污尊長視聽。
1.謂開設學館。
1.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