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義同“削”(xiāo),多用于合成詞或成語。
2.
動詞
免除。
1.
一種有柄而微彎的兩刃小刀,漢代多用以刮削簡牘上的文字。
1.出自《周禮·考工記·筑氏》筑氏為削,長尺,博寸,合六而成規。
2.出自《禮記·少儀》刀卻刃授穎,削授柎。
3.出自《游宦紀聞》見一刀長可七八寸,微彎,背之中有切齒如鋸,末有環。予退而考諸傳記,乃知其為削。
2.
指簡札。
1.出自《古文苑·王褒〈僮約〉》治舍蓋屋,書削代牘。
2.出自《后漢書·蘇竟傳》走昔以摩研編削之才,與國師公從事出入,校定秘書。
3.出自《顏氏家訓·書證》古者,書誤則削去。故《左傳》云“削而投之”是也,或即謂札為削。
3.
指奏章。
1.出自《與歐陽公書》故臺中奏疏,天子辨其誣,不下其削。
4.
刪除。指刪改文字。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削而投之。
2.出自《漢書·禮樂志》有司請定法,削則削,筆則筆,救時務也。
3.出自《鶴林玉露》其刪《詩》亦然,十五國風,莫非中國之詩也;吳楚流而入於夷狄,則削而不録。
4.出自《吹網錄·晉書遺漏人物》王隱《晉書》所載郭琦事,謂琦蓋始終亮節之士,《晉書》削而不載。
5.
用刀斜切。
1.出自《詩·大雅·緜》筑之登登,削屢馮馮。
2.出自《搜神記》徐登、趙昞,貴尚清儉,祀神以東流水,削桑皮以為脯。
3.出自《桃竹杖引贈章留后》詩斬根削皮如紫玉,江妃水仙惜不得。
4.出自《宣和遺事》歲歲災蝗,年年饑饉,黃金一斤,易粟一斗;或削樹皮而食者,或易子而飱者。
5.出自《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邊街又有小飯鋪,門前有個大竹筒,插滿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
6.
削除;削減。
1.出自《墨子·備城門》寇至度必攻。主人先削城編,唯勿燒。
2.出自《房公墓碣銘》削衣貶食,不立資遺,以班親舊朋友為義。
3.出自《且介亭雜文二集·徐懋庸作〈打雜集〉序》近一兩年,作短文的較多了,就又有人來削“雜文”,說這是作者的墮落的表現。
7.
侵削;剝削。
1.出自《左傳·昭公元年》封疆之削,何國蔑有。
2.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3.出自《典故紀聞》非盜府庫之錢糧,則削生民之膏血,其害一也。
8.
分,割裂。
1.出自《戰國策·齊策一》夫齊之削地封田嬰,是其所弱也。
2.出自《次韻滕大夫》詩削成山東二百郡,氣壓代北三家村。
3.出自《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二》其南面裂垂罅,削為三崖。
9.
削弱。
1.出自《管子·中匡》三者之屬,一足以削,遍而有者,亡矣。
2.出自《淮南子·齊俗訓》魯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
3.出自《經說·問〈小雅〉周之衰》其愈削而至夷於諸侯者,在乎王《黍離》。
4.出自《訄書·訂文》烏虖!此夫中國之所以日削也。
10.
剃;刮。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好雄強,似出家的子路,削了髮的金剛。
2.出自《兒女英雄傳》因為看破紅塵,削了頭發。
3.出自《好逑傳》若非天賦老面皮,痛削如何當得起!
11.
猶苛刻。參見“削刑”。
1.出自《韓詩外傳》故吳起削刑而車裂,商鞅峻法而支解。
12.
形容陡峭如經刀削一般。
1.出自《西京賦》上辬華以交紛,下刻陗其若削。
2.出自《水經注·河水一》昆侖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圓周如削。
3.出自《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二》柳江西北上,兩涯多森削之石。
4.出自《神農架原始森林訪問記》但由于山險嶺削……所以在大神農架主峰一帶,過去極少人跡。
13.
形容消瘦。
1.出自《傳奇·許棲巖》有番人牽一馬,瘦削而價不高,因市之而歸。以其將遠涉道途,日加芻秣,而肌膚日削。
2.出自《滿江紅·自豫章阻風吳城作》詞想小樓,終日望歸舟,人如削。
3.出自《拙效傳》掀鼻削面,藍眼虬鬚。
4.出自《圍城》這女人尖顴削臉。
14.
謂裁剪縫紉。
1.出自《儀禮·喪服》凡衰,外削幅;裳,內削幅。
2.出自《淮南子·齊俗訓》衣足以覆形,從典墳,虛循撓,便身體,適行步,不務於奇麗之容,隅眥之削。
15.
謂彌縫闕失。參閱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卷三。
1.出自《荀子·臣道》事暴君者,有補削,無撟拂。
1.駕車馬的人。
1.執掌軍事。
1.騎射。
1.猶治生。
1.猶馭宇。
1.駕馭車騎的人。
1.古代說唱技藝的一種。元王惲有《鷓鴣引.贈馭說高秀英》詞"短短羅裲淡淡妝﹐拂開紅袖便當場……百年總是逢場戲﹐拍板風錘未易當。"
1.整治習俗。
1.猶言馭朽索。
1.天子即位,統治天下。
1.辦理外交。
1.支配文辭,駕馭文章。
1.統治部下﹑百姓。
1.見"馭朽索"。
1.《書.五子之歌》"予臨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孔穎達疏"我臨兆民之上,常畏人怨,懔懔乎危懼,若腐索之馭六馬。索絶則馬逸,言危懼之甚。"后因以比喻帝王治國﹐艱險不易。
1.亦作"馭?"。
2.統治宇內。
1.駕馭,統率。
1.謂控御遠藩﹑遠邦。
1.掌握統治權力。
1.駕馭控制。
1.典出《后漢書.郭伋傳》"調伋為并州牧……伋前在并州,素結恩德,及后入界,所到縣邑,老幼相攜,逢迎道路。所過問民疾苦,聘求耆德雄俊,設幾杖之禮,朝夕與參政事,始至行部,要西河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伋問'兒曹何自遠來?'對曰'聞使君到,喜,故來奉迎。'伋辭謝之。及事訖﹐諸兒復送至郭外﹐問'使君何日當還?'伋謂別駕從事,計日當告之。行部既還,先期一日。伋為違信于諸兒,遂止于野亭,須期乃入。"后以"馭竹"謂地方官吏施行仁政﹐惠及百姓﹐受到兒童歡迎。
1.大計長策。
1.呼天祈神。
1.呼天喚地。形容極度悲切。
1.語本《書.堯典》"帝曰'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乿?'僉曰'于!鯀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異哉,試可乃已。'帝曰'往!欽哉。'九載,績用弗成。"孔傳"凡言吁者,皆非帝意。"蔡沈集傳"咈者,甚不然之之辭。"后以"吁咈"表示不以為然之意。
2.謂君臣和洽。
1.《書.堯典》"帝曰'吁!咈哉!'"又《益稷》"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吁,不同意;咈,反對;都,贊美;俞,同意。本以表示堯﹑舜﹑禹等討論政事時發言的語氣,后用以贊美君臣間論政之和洽。
1.呼吁求告。
1.驚訝;驚異。
1.驚嘆。
1.呼號。
1.指吐氣。
1.嘆詞。表示憂傷或有所感。
2.嘆詞。表示贊美。
3.哀嘆;嘆息。
1.求賢。
1.慨嘆。
1.呼吁懇求。
1.吁請挽留。
1.遠大宏偉的謀劃。
1.遠大宏偉的謀劃。
2.指謀劃朝政大事。
1.嘆氣。
2.呼氣,吐氣。
1.呼吁懇求。
1.感嘆貌。
1.亦作"吁嘆"。
2.嘆息;哀嘆。
1.向天呼冤。
1.謂散發出溫暖之氣。
1.謂噓氣與吸氣;呼吸。
1.噓唏,嘆息。
1.感嘆。
1.嘆息,唏噓。
1.宏圖遠謀。
1.見"吁咈都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