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県”。
2.
掛。
1.出自《詩·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貛兮?
2.出自《史記·韓長孺列傳》聶翁壹乃還,詐斬死罪囚,縣其頭馬邑城,示單于使者為信。
3.出自《后漢書·徐稚傳》蕃在郡不接賓客,唯稚來特設一榻,去則縣之。
4.出自《春在堂隨筆》梁敬叔觀察嘗書楹聯見贈……然下句非所克當,雖受之而未敢縣也。
3.
古稱懸掛的樂器,如鐘磬等。
1.出自《禮記·曲禮下》歲兇,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馬不食谷,馳道不除,祭事不縣。
2.出自《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二·梁三朝雅樂歌》客入金奏,賓至縣興。
3.出自《北史·魏紀三·高祖孝文帝》帝始為王公興縣而不樂。
4.
懸鐘磬之具。
1.出自《〈文選〉六臣注訂訛》顏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將徙縣中宇。”李善注:“言將徙都洛邑。”五臣注:“宋居江東,故將欲徙都于中國也。縣,都也,中宇,中國也。”俱誤。按縣,同懸,謂懸鐘磬之具也。《周禮》“天子宮懸,諸侯軒懸”。故張衡《西京賦》曰:“樂不徙懸。”洛邑居天下之中,故曰中宇。昔周公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今欲獻洛飲之禮,故曰將徙懸中宇。觀篇末又有“慨酆宮之不縣”可證。
5.
維系;拴系;系聯。
1.出自《管子·禁藏》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縣命也。
2.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
3.出自《漢書·賈誼傳》天下之命,縣於太子;太子之善,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
4.出自《代議然否論》由是,代議又不可行。行之,惟有分州以治,又不足縣群眾,而有害於和會。
6.
差距;遠。
1.出自《荀子·天論》君子小人之所以相縣者在此耳。
2.出自《淮南子·主術訓》鞅靸鐵鎧,瞋目扼掔,其於以御兵刃縣矣。
3.出自《漢書·高帝紀下》秦,形勝之國也,帶河阻山,縣隔千里。
4.出自《讀書雜志·漢書九》縣,遠也。言越兩國之地而遠屬于漢也。
7.
揭示;頒立。
1.出自《周禮·春官·小宗伯》縣衰冠之式于路門之外。
2.出自《管子·明法解》明主之治也,縣爵祿以勸其民。
3.出自《漢書·食貨志下》夫縣法以誘民,使入陷阱,孰積於此!
8.
懸賞。
1.出自《史記·刺客列傳》王縣購其名姓千金。
2.出自《隋書·李密傳》時人有怪之者,以告太守趙他,縣捕之,密乃亡去。
9.
秤錘。
1.出自《禮記·經解》故衡誠縣,不可欺以輕重。
10.
稱量;衡量。
1.出自《荀子·強國》然而縣之以王者之功名,則倜倜然其不及遠矣!
2.出自《論衡·答佞》權衡之縣輕重也。
3.出自《漢書·刑法志三》﹝秦始皇﹞晝斷獄,夜理書,自程決事,日縣石之一。
11.
祭名。
1.出自《山海經·中山經》其祠禮: 毛,太宰之具,縣以吉玉。
12.
姓。春秋時有縣成。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1.出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縣成字子祺。
1.方言。即無煙煤。
1.舊時星相家稱人的注定孤單的命運。
1.質地堅實致密的木材。如紫檀﹑花梨楠木等統稱硬木。常用于制造高貴木器。
1.以強力對付強力;用真功夫與頑強的對手較量。
2.過得硬;經得起考驗。
3.毫無伸縮馀地。
1.方言。剛強;強硬。
2.方言。理直氣壯;有骨氣。
1.形容堅硬有力。
1.頑強。
2.強行奪走。
1.形容硬而上挺。
1.生硬,不自然。
1.我國傳統建筑雙坡屋頂形式之一。特點是兩側山墻同屋面齊平或略高出屋面。
1.形容態度生硬。
2.猶言活生生。
1.形容說話語氣生硬。
1.方言。健壯結實。
1.確實是;真正是。
2.偏是;就是。
3.勉強地。
1.形容堅硬挺直。
1.硬質的襯里。
1.堅強如鐵的男子。
1.勉強支持。
1.火車上比較簡單的硬質的坐位或鋪位。與"軟席"相對。
1.強行;強制。
1.堅硬剛強的秉性;倔脾氣。
2.不能改變的;不可通融的。
1.銀圓的俗稱。
1.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地直譯。
1.指冰雹。
1.剛勁的語言;生硬的詞句。
1.強硬。
2.扎實,不容含糊。
1.堅固的營壘。
2.比喻堅定的立場與意志。
1.正面硬拼的戰斗;雙方實力不相上下,需要付出很大代價才能取勝的戰斗。
1.強硬有力。
2.方言。謂堅牢而有韌性。
1.強有力地替人家撐腰的人。
1.剛強,頂得住。
2.殷實;雄厚。
1.亦作"硬掙掙"。
2.形容堅挺結實。
3.不含糊的,實打實的。
4.剛強;堅決。
1.堅強;有骨氣。
1.又干又硬。
1.剛強正直。
2.生硬地,直截地。
3.挺拔;堅硬而挺直。
1.隨嫁的婢妾。
2.泛指婢妾。
1.寵妾。
1.抗拒兇邪之氣。
1.漢宮苑名。
1.謂以朽索御馬。喻指危險。
1.謂按時日﹑尊卑侍寢于王。
2.古律歷名詞。為夷則二十七律之一。
1.皇帝的簽押。
1.皇帝命設的酒席。
2.喻指帝位。
1.猶龍顏。指皇帝。
1.謂以君王名義所設的宴會。
1.見"御窯"。
1.官署名。掌禁中醫藥,后兼管禮文。
1.喻指帝胄,皇族。
1.宮苑中的池沼。
1.牡丹花名。因其色如君王袍服之色,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