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方〉撕;取;拔(毛發等);拉。
2.
動詞
摘錄。
1.
拔取;摘取。
1.出自《原居即事言懷贈孫員外》詩鑷挦白發斷,兵阻尺書傳。
2.出自《病中春日即事寄主人尚書》詩鏡里白須挦又長,枝頭黃鳥靜還呼。
3.出自《生金閣》我兒也,你眼睫毛我都挦了你的。
4.出自《桃花扇·哄丁》掌他的嘴,挦他的毛。
5.出自《晚涼天》大隊長,你這哪叫剃頭,簡直是挦豬毛。
2.
指摘錄。參見“撏章撦句”。
1.出自《與田叔子論古文第二書》挦章扯句……是又不知古人模擬之法。
3.
扯,撕。
1.出自《續夷堅志·獵犬》虎奔逐,眾犬群起,或前或后,左右伺便挦嚙。
2.出自《一半兒·題情》曲兩三行字真帶草,提起來越心焦,一半兒絲挦一半兒燒。
3.出自《牡丹亭·圓駕》挦去了鳳冠霞帔,赤體精光。
1.美好貌。
1.水無際貌。亦指大水。
1.水無際貌。
1.魚鵁。
1.同"騕褭"。
1.古駿馬名。
1.熟睡時牙齒相磨。
1.猶言咬文嚼字。
1.咬啃。
1.同"咬文嚼字"。
1.吟唱并慨嘆;吟嘆。
1.雉鳴聲。
2.嘆息聲。
1.亦作"窔奧"。
2.室中東南和西南二隅。喻幽深處。
3.喻深邃﹑高深的境界。
1.亦作"窔遼"。
2.幽深遙遠。
1.亦作"窔竪"。
2.幽深處。
1.見"穾廈"。
1.結構重深的大屋。
1.亦作"窔要"。
2.秘奧﹐要旨。
1.放藥的小桌子。
2.處方。
1.指中草藥的原料。亦泛稱經過加工的丸散膏丹等藥品。
1.可以入藥的草本植物。
1.梵語的譯音。或譯為"夜叉"﹑"野叉"。義為勇捷,佛教指惡鬼◇常比喻丑陋﹑兇惡的人。
1.藥方。
1.藥店中的龍骨。喻身體消瘦。語本《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三.讀曲歌三五》"自從別郎后,臥宿頭不舉,飛龍落藥店,骨出只為汝。"
1.煎藥用具。亦指道家煉丹藥所用的丹鼎。
1.藥物。
1.醫生治病所開的方劑。
1.炮制藥物或貯存藥材的房舍。亦指煉丹房。
2.出售西藥的商店,有的兼營中成藥。
3.醫院或診療所里供應藥物的部門。
4.花藥之房。
1.粉末狀的藥。
1.舊時裝有醫生酬金的封袋。
1.膏狀的外敷藥。
1.熬中藥用的罐子。
2.比喻經常生病吃藥的人。
1.藥包;藥囊。
1.亦作"藥齊"。
2.根據藥典或處方配制成的藥。
1.防治作物病毒的一種方法,用殺菌藥劑攪拌種子。例如用賽力散拌小麥種子,可以防治黑穗病。
1.鏃上敷有毒藥的箭。
1.用藥物煉制成的假金。
1.芍藥之欄。泛指花欄。南朝梁庾肩吾《和竹齋》"向嶺分花徑,隨階轉藥欄。"唐杜甫《賓至》詩"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明王錂《春蕪記.感嘆》"出香閨數重,藥欄花擁,盈盈蓮步香塵動。"《儒林外史》第八回"先人敝廬可蔽風雨;就是琴﹑樽﹑壚﹑幾,藥欄,花榭,都也還有幾處,可以消遣。"一說,藥﹑欄同義,指一物。
1.藥物在有機體內所起的變化﹑對有機體的影響及其防治疾病的原理。
1.藥物的效力。
1.盛藥的器具。比喻儲備人才之所。
1.喻備用的人才。
1.錄存方劑的典籍。亦泛指現存的藥方。
1.醫療上用的脫脂棉。
1.用來點燃火藥﹑爆竹的引線。
2.帶藥的紙捻或紗布條,外科治療時用來放入傷口或瘡口內。
1.中醫碾藥用的工具,由鐵制的碾槽和像車輪的碾盤組成。
1.以種植或采集藥用植物為主的農民。
1.藥物和化學試劑的總稱。
1.出售中藥的商店。主要按中醫藥方配藥,現在有時兼售西藥。
1.見"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