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嶮”。亦作“礆”。
2.
險阻;阻塞。
1.出自《管子·勢》戰(zhàn)而懼險,此謂迷中。
2.出自《辨亡論下》其郊境之接,重山積險。
3.出自《元和圣德詩》疆外之險,莫過蜀土。
3.
要隘。
1.出自《左傳·襄公十八年》夙沙衛(wèi)曰:“不能戰(zhàn),莫如守險。”
2.出自《梁書·武帝紀(jì)上》新壘、東墉,金湯是埒。憑險作守,兵食兼資。
3.出自《送石處士赴河陽幕》詩巨鹿師欲老,常山險猶恃。
4.
高峻。
1.出自《易·坎》天險,不可升也。
2.出自《一枝花·杭州景》套曲浙江亭緊相對,相對著險嶺高峰長怪石,堪羨堪題。
5.
遙遠(yuǎn)。
1.出自《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是乘眾勢以為車,御眾智以為馬,雖幽野險涂,則無由惑矣。
6.
艱難。
1.出自《楚辭·九歌·山鬼》路險難兮獨(dú)后來。
2.出自《后漢書·黨錮傳·李膺》智者見險,投以遠(yuǎn)害。
3.出自《舉韋??自代狀》顯映班序,十五年余,夷險一致,風(fēng)猷益茂。
7.
危險。
1.出自《易·蹇》見險而能止,知矣哉。
2.出自《人物志·釋爭》險而與之訟,是押兕而攖虎,其可乎?
3.出自《關(guān)中傷亂后》詩去歲干戈險,今年蝗旱憂。
4.出自《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故事很使我覺得做人之險。夏夜乘涼,往往有些擔(dān)心。
8.
奇異。
1.出自《太平廣記》均又為詩曰:“秋風(fēng)瀧白水,雁足印黃沙。”沈隱侯約語之曰:“印黃沙語太險。”
2.出自《續(xù)書譜·用墨》作楷則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潤以取妍,燥以取險。
9.
難以測度,陰險。參見“險猾”。
1.出自《荀子·正論》上幽險則下漸詐矣。
2.出自《呂氏春秋·去宥》對曰:“謝子,東方之辯士也,其為人甚險。”
10.
邪惡。參見“險膚”。
1.出自《荀子·性惡》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
11.
薄。
1.出自《爾雅·釋魚》蜠大而險。
2.出自《癸巳類稿·誦佛經(jīng)論下》操行無聞,輕險有素,毒螫滿懷,妄敦戒業(yè),躁競盈胸,謬稱清凈。
12.
疾,迅猛。
1.出自《孫子·勢》是故善戰(zhàn)者,其勢險,其節(jié)短。
13.
幾乎,差一點(diǎn)。
1.出自《滿江紅·再用韻》詞失意險為湘岸鬼,浩歌又作長安客。
2.出自《西游記》不然,險被那和尚害了。
3.出自《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我爸爸三歲時,在那里差一點(diǎn)險被老虎咬去。
1.誠信公明。
1.祥和光明。
1.謂聲細(xì)如五音之羽﹐穆然相和。
1.淳和深遠(yuǎn)。
清末官員。滿洲鑲藍(lán)旗人。受道光帝寵信,任軍機(jī)大臣二十余年,門生故吏甚多,時稱穆黨”。鴉片戰(zhàn)爭時,阻撓禁煙,媚外求降,為投降派首領(lǐng)。道光帝死后被革職。
1.抓住。
2.把握。
1.引兵。
1.拿取。
1.捉拿查究。
1.凌空;抓向空中。
1.刁難。
1.猶捕役,捕快。
1.管事,掌權(quán)。
1.作事有把握;擅長。
1.槳聲。
1.撐船。
1.軍器名。
1.刁難;擺架子。
1.方言。打敗。
1.裝腔作勢,擺架子。
1.同"拿班做勢"。
1.捉拿;逮捕。
1.一種能螫人的小蟲的俗名。
1.混雜。
1.執(zhí)掌;料理。
1.擺架子;看不起人。
1.技巧運(yùn)動的一種。雙手撐在地上或物體上,頭朝下,兩足向上豎起。
1.見"拿刀弄杖"。
1.見"拿大頂"。
1.見"拿大頂"。
1.形容做事慌張而沒有條理。
1.爭斗。
1.訛詐作奸者的錢財。
1.捉拿查訪。
1.方言。猶被。
1.擺架子,裝腔作勢。
1.擺架子。
1.謂粘腳。
2.拔腳。
1.逮捕解送。
1.捉拿查究。
1.謂吸收外來事物的長處為我所用。
1.傳說中的古國名。
1.[英numberone]意為第一號。始用以稱外國設(shè)在上海工廠的工頭,后亦用以稱華商工廠中的工頭。
1.用手拈取。
2.故作姿態(tài)。
1.要挾;刁難。
2.故作姿態(tài)。
1.見"拿腔做勢"。
1.故意裝出特殊的腔調(diào)。
1.裝模作樣;裝腔作勢。
裝腔作勢或故作為難,以抬高自己的身價這家伙動不動就拿喬,討厭透了!
1.偷情。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