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陷阱。
2.
動詞
掉進,墜入,沉下。
3.
動詞
凹進。
4.
動詞
設計害人。
5.
動詞
攻破;被攻破。
6.
名詞
缺點。
7.
名詞
(Xiàn)姓。
8.
動詞
比喻非常繁忙,無法脫身。
1.
亦作“埳”。亦作“錎”。亦作“陥”。
2.
墜入;陷入。
1.出自《國語·魯語上》若以邪臨民,陷而不振,用善不肯專,則不能使。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3.出自《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學士大人,一時忽略,陷於不知,何不到京中太師門下賠罪一番,必然回嗔作喜。
4.出自《黎明的河邊·馬石山上》然而,為了拯救陷在地獄里的人們,已經沖出了地獄的戰士們,他們又再次地投入了地獄!
3.
淹沒,埋沒。
1.出自《禮記·檀弓下》毋使其首陷焉。
2.出自《垅上記·古冢銘》旁有石銘云;欲陷不陷被藤縛,欲落不落被沙閣。
3.出自《獅子》“獅子”已經“撲”地一聲跳下去了。厚厚的淤泥,一下深深的陷到她的膝蓋。
4.
陷害。
1.出自《史記·酷吏列傳》三長史皆害湯,欲陷之。
2.出自《故吏部侍郎劉公墓志銘》其在朝,而陳丞相自強愎,公不附己,故出以使虜;又疑虜復犯淮,故就用為提鹽,皆欲以危地陷公也。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今日有個下處主人江溶,被海賊誣扳,吏典熟知他是良善人戶,必是仇家所陷,故此斗膽稟明,望老爺天鑒之下,超豁無辜。
5.
刺入。
1.出自《韓非子·難一》吾楯之堅,物莫能陷也。
2.出自《漢書·賈誼傳》適啟其口,匕首已陷其匈矣。
6.
攻破;占領。
1.出自《呂氏春秋·貴卒》所擊無不碎,所沖無不陷。
2.出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六月,陷趙軍。
3.出自《新編五代史平話·梁史上》黃巢陷長安,凡唐之宗室在長安者,盡行屠殺。
4.出自《吹網錄·胡注失收考異》朱全忠陷孟州,逐河陽節度使趙克裕。
7.
覆沒;陷落。
1.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彘子以偏師陷,子罪大矣。
2.出自《孫子·地形》吏強卒弱曰陷。
8.
缺少;不足。
1.出自《淮南子·繆稱訓》滿如陷,實如虛。
9.
過失,缺陷。
1.出自《國語·魯語下》齊閭丘來盟,子服景伯戒宰人曰:“陷而入於恭。”
10.
嵌入。
1.出自《徐泗濠三州節度掌書記廳石記》故請刻石以記之,而陷置于壁間,俾來者得以覽觀焉。
2.出自《說郛》予家有魚英酒盞,中陷園林美女像。
3.出自《夢溪筆談·辯證一》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泥封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此乃偽鋼耳。
4.出自《揚州畫舫錄·蜀岡錄》今皆泐石陷樓壁。
11.
陷入某一處境或地方無法脫身。
1.出自《水滸傳》林沖看時,見那八百里梁山泊,果然是個陷人去處。
2.出自《蜜蜂·路》咱們現在孤零零陷在這兒了。
12.
通“含”。
1.出自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勢備》夫陷齒戴角,前蚤(爪)后鋸(距),喜而合,怒而斗,天之道也,不可止也。
13.
陷阱,坑穴。
1.出自《韓非子·六反》犯而誅之,是為民設陷也。
2.出自《漢書·晁錯傳》其立法也,非以苦民傷眾,而為之機陷也。
1.不同操守的人。
2.獨特的節操。
1.謂非本國所產。
2.指異母所生。
3.不共有財產,指分家。
1.怪異的表現。
2.指同父異母所生。
1.在不同地方。
1.不同的言論和意見。
1.分開起灶。指親屬分家。
1.后代,后世。
2.指后世之人。
3.不同時代;不同世代。
4.前代,前世。
1.特別禮遇。
1.亦作"異黨"。
2.指異民族。
3.指不信道的親族。
4.指異己的派別或黨派。
1.不同的方法。
2.指別的方法。
3.指志趣或本性不同。
4.思想理論不同。
5.不同的道路;方向相反的道路。 6.指信不同教義的人。即異教徒。
1.不同等級。
2.超出一般;特等。
3.指德才特出的人。
1.他鄉;外國。
2.異處,在不同地方。
1.珍貴的典籍。
2.特別的恩典;特別的法令﹑制度。
1.亦作"異動"。
2.不軌的舉動。
1.亦作"異讀"。
2.指一個字具有兩個或幾個不同的讀法。
1.亦作"異端邪說"。
2.指不正當或非正統的學說﹑言論。
1.特殊恩遇。
1.不同的方法和途徑。
2.指異域;異國。
3.指他鄉;外地。
4.不同地方。
5.特別的藥方。
1.特別的天分﹑才能。
1.不合禮制的服飾;奇異的服裝。
2.指外族的不同的服飾。
1.不是同一個生父。
1.不同凡人的骨骼。舊多謂圣君賢相或神仙的形貌品格。
2.特殊的骨頭。
1.別的原因。
1.奇異的景象。
2.不同看待。
1.不同的途徑。
2.比喻不同的法度﹑規矩。
1.外國;他鄉。
1.異常的氣候。
1.不同于平常。
1.指學術上各成一家。
1.奇異的草。
1.不同的行為﹑行跡。
2.優異的政績。
3.反叛的形跡。
4.奇異的事跡。
1.奇怪的病癥。
1.亦作"異己分子"。
2.指集體組織中在立場﹑政見或重大問題上與本組織有嚴重分歧或敵對的人。
1.不軌的圖謀。
1.有特殊技能之人。
1.即陽文。
1.指太陽。
1.楊白花。
1.樂府雜曲歌辭名。北魏名將楊大眼之子楊白花,容貌瑰偉,胡太后逼通之。會父大眼卒,白花懼及禍,改名華擁部曲降南朝梁。太后追思不已,為作《楊白花歌》,使宮人晝夜連臂蹋足歌之,聲甚凄婉。見《梁書·楊華傳》﹑《南史·王神念傳》。歌辭載《樂府詩集》卷七三。
2.指柳絮。亦喻指薄幸之人。
1.漢揚雄與班固的并稱。楊,通"揚"。
1.同"楊叛兒"。
1.即楊叛兒。詳"楊叛兒"。
1.五代楊思恭的綽號。
1.見"楊択"。
1.《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原謂射技高超◇亦喻兄弟三人相繼科舉及第。
田徑運動員。臺灣臺東人。阿美族。50年代曾兩次在亞運會上獲十項全能冠軍,被譽為亞洲鐵人”。1960年打破十項全能世界紀錄,并獲第十七屆奧運會十項全能銀牌。1963年再次打破十項全能世界紀錄。1964年畢業于美國洛杉磯大學,獲體育碩士學位。
1.見"楊貴妃"。
1.山茶花品種名。
1.投壺游戲的一種名稱。
1.傳說為一種可潤澤肌膚的粉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