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杌凳,較矮的凳子。杌子。
2.
見“杌隉”。(心情、局勢等)不安定。也做阢隉。
1.
搖動。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揚翠葉,杌紫莖,發紅華,秀朱榮,煌煌扈扈,照曜巨野。
2.出自《長笛賦》搖演其山,動杌其根者,歲五、六而至焉。
3.出自《東陽金華山棲志》梓柏桂樟之木,分形異色,千族萬種。結朱實,包綠裹,杌白蒂,抽紫莖。
2.
樹木沒有枝丫。
1.出自《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秦二世顛覆〕由枝干既杌,本實先拔也。
2.出自《次韻致遠木人洲》杌爾何年客此洲,飄流誰棄止誰收?無心使口肝使目,有干作身根作頭。
3.
凳子。
1.出自《齊民要術·種桑柘》春采者,必須長梯高杌,數人一樹,還條復枝,務令凈盡。
2.出自《宋史·丁謂傳》明日,入謝,帝詰所爭狀……遂賜坐。左右欲設墩,謂顧曰:“有旨復平章事。”乃更以杌進。
3.出自《兒女英雄傳》靠東墻南首一架衣裳槅子,北首一桌兩杌。
4.出自《看護學教程·病室及臥床》床前安小杌,上可置藥物及病者之用品。
4.
木砧;案板。
1.出自《玄怪錄·曹惠》我才方古詞人,唯不及東阿耳,其余文士,皆吾杌中之肉,可以宰割矣。
2.出自《夷堅乙志·豬足符》庖婢舉刀破爪間,見小紙書符在其內,亟出告,使呼其人還之。人曰:“適從屠杌買來。”
5.
渾然無知。參見“杌杌”。
1.出自《侍郎報滿辭閣疏》臣嚚杌窮賤,情嗜舛昧。
6.
見“杌隉”。不安;困厄。
1.出自《書·秦誓》邦之杌隉,曰由一人。
2.出自《收河中后請罷兵狀》邦國之杌隉艱屯,綿綿聯聯,若包桑綴旒。
3.出自《晉公子奔狄圖》詩杌隉居蒲日,艱難奔狄時。
4.出自《寂寞》余老師這時記起了那怨恨的眼光,這很使他杌隉不安。
7.
見“杌隉”。指動蕩不安的時勢。
1.出自《王官谷》詩唐至昭宗時,干戈滿天闕。賢人雖發憤,無計匡杌隉。
8.
指樹木斫伐后剩下的樁子。
1.出自《五燈會元·道吾智禪師法嗣·石霜慶諸禪師》師居石霜山二十年間,學眾有長坐不臥,屹若株杌,天下謂之枯木眾也。
9.
楚國史籍《檮杌》的省稱。
1.出自《史通·采撰》蓋當時有周《志》、晉《乘》、鄭《書》、楚《杌》等篇,遂乃聚而編之,混成一錄。
2.出自《哭林晚翠》詩詩篇同《乘》《杌》,異代得根源。
1.見"劈脫"。
1.謂不講情面。
1.民間曲調名。流行于明代中葉以后。一般為九句五十一字。與《掛枝兒》相似,僅末尾二句重疊一次。萬歷年間刻本《大明春》所載《掛枝兒》即《劈破玉》。
1.亦作"劈噗"。
2.象聲詞。
1.見"劈撲"。
1.猶立即。
1.謂出手迅捷。
①當頭;迎頭劈頭便打|劈頭碰見他從門外撞進來。②開頭劈頭就問|劈頭一句話。
1.同"劈頭劈臉"。
1.見"劈頭蓋腦"。
1.猶劈頭劈臉。
1.亦作"劈頭劈腦"。亦作"劈頭蓋頂"。
2.正對著頭部。形容來勢迅猛。
1.當頂揪住頭發。
1.正對著頭和臉而來。
1.見"劈頭蓋腦"。
1.亦作"劈劈脫脫"。
2.方言。簡單,干脆。
1.首先;開頭。
1.猶直瀉。
1.對準心口。
2.剖心。謂誠心。
1.從當中;從中。
1.當胸。
1.當腰,正對著腰。
1.指分配收益或分攤開支。
1.元代皇帝儀仗中的一種兵器。取"正人不正"之意。
1.決斷。
1.似玉之石。
1.比喻以假亂真,似是實非。
1.似玉之石。
1.趨行貌。
1.亦作"?髵"。亦作"髬聐"。
2.猛獸怒而鬃毛奮張貌。
3.指猛獸。
4.謂頭發豎起。
1.見"髬髵"。
1.見"噼哩啪啦"。
1.形容響亮的碰撞聲。
1.亦作"噼里啪啦"。亦作"噼嚦啪啦"。
2.形容連續不斷的爆裂﹑拍打或東西撞擊等的聲音。
3.形容說話干脆﹑爽直,鏗鏘有力。
1.見"噼哩啪啦"。
1.形容爆裂﹑拍打或東西撞擊等聲音。
1.急疾迅速。
1.憑空﹐沒有事實根據。
1.霹靂﹐響雷。
1.古代以機發石的戰車。以其發石時聲如霹靂﹐故名。
2.傳說中的雷車。
1.傳說中指雷電之神。
1.傳說中雷神打雷所用石斧。
1.指雷電。
2.比喻性情暴躁。
1.即霹靂斧。
1.酒名。
1.見"霹靂酵"。
1.被雷擊毀的樹木。
1.古琴名。琴由被雷擊過的桐木制成﹐故名。
1.斷案的快手。
2.稱能吏為"霹靂手"。
3.指才思敏捷﹐聲名很大的人。
1.即霹靂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