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后來向淮河下游地區擴展。
2.
名詞
朝代名。三國之一,孫權所建立(公元222—280年),建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國號吳,在今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一帶,史稱孫吳、東吳。
3.
名詞
泛指江蘇南部、上海市及浙江北部地區。
4.
名詞
姓。
1.
“吳”的新字形。亦作“呉”。
2.
大聲說話;喧嘩。
1.出自《詩·周頌·絲衣》不吳不敖,胡考之休。
2.出自《于季友授右羽林將軍制》不吳不揚,不掉不挫,皆將軍之命也。
3.
大。參見“吳榜”、“吳魁”。
1.出自《方言》吳,大也。
4.
古國名。也稱為勾吳、攻吳。姬姓,始祖為周太王之子太伯,至十九世孫壽夢稱王,據有今江蘇、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建都于吳(今江蘇蘇州市)。傳至夫差,于公元前473年為越所滅。
1.出自《左傳?宣公八年》楚為眾舒叛故,伐舒、蓼,滅之。楚子疆之,及滑汭。盟吳、越而還。
5.
古國名。三國時三國之一。公元222年孫權稱吳王,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公元229年稱帝。占有今之長江中下游,南至福建、兩廣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280年為晉所滅。
6.
古國名。五代時十國之一。公元892年楊行密為唐淮南節度使,據揚州。902年受唐封為吳王,有今江蘇、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937年為南唐所代。
7.
地名。泛指我國東南(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帶。參見“吳牛喘月”、“吳歌”。
1.出自《世說新語·言語》滿奮畏風,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疎,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
2.出自《晉書·樂志下》吳歌雜曲,并出江南。東晉以來,稍有增廣。
3.出自《蓮塘霽望》詩采蓮女散吳歌闋,拾翠人歸楚雨晴。
4.出自《南湖行》插花步步行看影,手中掉旗唱吳歌。
5.出自《夏天的晚上》一個讀過私塾的人給我們背誦了許多舊詩詞,還背誦他所愛好的一首吳歌。
8.
姓。周太伯封于吳,其后因以為氏。見《通志·氏族四》。
1.出自《姓解?口部》吳,周太伯始封於吳,因以命氏姓。起自季扎,史有吳芮,封衡山王。后有吳起吳廣。后漢二十八將,有吳漢,又有吳祐。魏有吳質,晉吳猛、吳隱之,《南史》吳明徹,唐有史臣吳兢,又吳通玄、通微。
1.猶言花言巧語。
2.猶耍嘴。
1.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通常由兩人扮成獅子的樣子﹐另一人持繡球﹐逗引獅子追逐為樂﹐表演各種身段技巧。
1.可以開玩笑或輕忽的事情。
1.謂使用不正當的方法待人處事。
1.猶言耍手段。
1.做手藝活;靠手藝謀生。
1.方言。玩水;游泳。
1.為了私情而做不合法或不合道理的事。
1.方言。耍賴。
1.猶言發脾氣。
1.同"耍歪掉邪"。
1.方言。耍滑頭。
1.擺弄。
2.擺布。
1.顯示自己的威勢或氣派。多含貶義。
1.使用無賴手段。
1.玩耍。
2.戲弄。
1.逗樂﹑說笑。
2.指供人消遣取樂的伎藝。
3.開玩笑;戲弄。
1.暗用心機。
1.耍脾氣。
1.方言。裝出膽小無能的樣子。
1.方言。指吸鴉片。
1.見"耍燕九"。
1.亦作"耍煙九"。
2.舊時北京人正月十九日游集于西郊白云觀﹐稱"耍燕九"。又稱燕九節。
1.指顯示一下某種技能或本領。
1.玩耍。
2.游賞。
3.開玩笑。
1.賣弄口才。
2.指隨意說玩笑話。
3.謂光說不做。
1.耍嘴。
1.衰敗昏暗。
1.衰疲。罷,通"疲"。
1.謂人老體衰鬢發疏落花白。語本三國魏嵇康《養生論》"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悶若無端。"
1.衰落敗壞。
1.衰弱疲憊。
2.猶衰敗。
1.猶衰敗。
1.猶衰敗。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因放射出α粒子或β粒子而轉變成另一種元素的原子核的過程。不穩定的粒子自發放出粒子輻射轉變成新粒子的過程也稱衰變。
1.年老而疏白的鬢發。多指暮年。
1.衰弱抱病。
1.衰敗;衰敗澆薄。常指世風道德。
1.猶衰老。
2.指衰老的人。
3.枯萎殘落。
1.枯草。
1.依照一定標準遞減的差別。
1.謂以一定的標準遞減受功賦。
1.衰年遲暮。謂年老。
1.年老。
1.猶衰序。
1.見"衰麤"。
1.亦作"衰粗"。
2.斬衰粗服。三年之喪所穿粗麻毛邊的喪服。
1.早衰。
1.猶衰頹。
1.亦作"衰瘁"。
2.衰敗,不興旺。
3.衰弱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