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不正;斜;偏(跟“正”相對)。
2.
形容詞
不正當的,不正派的。
3.
動詞
和衣隨意側臥。
1.
不正;斜;偏。
1.出自《集賢賓》酷吟得詩句穩,忙寫得字兒歪。
2.出自《儒林外史》歪戴著瓦楞帽。
3.出自《銅墻鐵壁》我們對這回作戰的看法還有偏差,他們區上的干部怕更歪。
2.
不正當;不正派。
1.出自《范張雞黍》他歪吟的幾句詩,胡謅下一道文,都是些要人錢諂佞臣。
2.出自《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孽龍!你如今學這等歪,卻要放風,我那個聽你!
3.
謂側臥。
1.出自《水滸傳》沒地里的巡檢,東邊歇兩日,西邊歪幾時,正不知他那里是住處。
2.出自《紅樓夢》說著,自己走到里間屋里床上歪著,慢慢的細想。
3.出自《懶蛋牌子》主任真是一宿沒回家,才歪一歪,你們就來了。
4.
方言。誣陷,把責任推卸給他人。
1.出自《暴風驟雨》我姓韓的橋是橋,路是路,一清二白的,怕誰來歪我不成。
5.
方言。橫蠻。
1.出自《大波》硬是比老虎還歪!老虎,只要我手上有家伙,我就敢整它;這個殺人不眨眼的屠戶,你敢整他嗎?
6.
方言。超過。
1.出自《雨來沒有死》晌午歪了。
2.出自《暴風驟雨》小王跟趙玉林推完了碾了,已是晌午大歪了。
1.什么都有。
1.猶言到處都存在。
1.什么事情都知道,沒有不懂得的。
1.猶言無所不為,什么事都干得出來。多作貶詞。
2.無處不到。極言所到之廣。
3.猶言無微不至。極言其周到。
1.見"無所錯手足"。
1.見"無所錯手足"。
1.不知如何安放手足。形容沒有辦法,不知如何是好。
1.見"無所顧忌"。
1.沒有什么顧慮和懼怕。
1.見"無所畏憚"。
1.不贊同也不反對。
1.不在意,不留意。
1.見"無所施其技"。
1.什么事也干不了;什么事也不干。
1.沒有什么畏懼和顧忌。
1.沒有什么懼怕的,什么都不怕。
1.沒有什么;說不上。
2.不足道;不在乎。
1.沒有依靠和歸宿。
1.不動腦,什么都不關心﹑不思考。
1.沒有地方可以用上它。
1.沒有什么重要。
1.佛教語。謂不被任何意念﹑事物所拘執。
1.不須著意做作。
2.謂安于現狀,不想作出什么成績。
1.亦作"無它"。亦作"無佗"。
2.沒有別的。
3.猶無恙;無害。
4.無二心,專一。
1.見"無他"。
1.沒有差謬。
1.無惡意;不變心。
1.詩文有用"無題"為題的,表示無題可標或不愿標題。
詩篇名。唐代李商隱作。寫分別后對戀人的相思之情,情意纏綿,意境深遠,是作者無題詩中的代表作。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歷來被人傳誦。
詩人作詩另有寄托,不便明確標明詩的題目,故意用無題”作為篇名。這樣的詩稱為無題詩”。有時用詩的開頭二字作為題目,但篇名不能概括全詩的內容(如唐代李商隱的《錦瑟》詩),也屬于無題詩”。李商隱的詩集中,篇名為《無題》的詩較多。
1.謂行禮中沒有一定的動作儀式。
2.沒有形體。道家形容道的玄妙抽象,佛教亦以表示教義的玄微。
3.沒有一定的體式或格式。
1.不廢;無盡。
1.謂失去庇蔭。
1.猶言不見天日。
1.原指軍將臨戰奮不顧身。《尉繚子.武議》"將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無天于上,無地于下,無主于后,無敵于前。"《淮南子.兵略訓》"其臨敵決戰,不顧必死,無有二心。是故無天于上,無地于下,無敵于前,無主于后,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后用以形容任性行事,肆無忌憚。
1.亦作"無忝和"。
2.不虛情假意,沒有詐偽。
1.猶無畑石。
1.亦作"無儋石"。
2.謂連少量存糧也沒有。形容家貧。
1.見"無添和"。
1.不雄厚。謂不強大。
1.《山海經》中所載草名。
戰敗一方向戰勝一方不附任何條件的投降,表示戰敗方的徹底失敗。戰敗國必須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并執行投降書所規定的條款。戰勝國可取消戰敗國的政府,對其承擔戰爭責任的政府官員進行審判。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西斯德國和日本即為無條件投降。
1.指不納忠言。
1.沒有田界。亦以比喻人的言行沒有約束。
1.傳說在九州外的大沼澤名。
1.沒有系統。
2.謂分裂割據,不得正統。
3.沒有統領。
1.沒有頭顱。
2.指斬首的,殺身的。
3.沒有線索可查的。
4.沒了頭腦。形容走投無路。
1.無頭公案。
1.匿名揭貼。
1.沒有線索可以查找的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