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向后移動,跟“進”相對。
2.
動詞
使向后移動。
3.
動詞
退出;離開。
4.
動詞
減退;下降。
5.
動詞
送、撤。
6.
動詞
將已安排好的事情取消。
7.
動詞
指退休。
1.
退卻;后退。
1.出自《易·大壯》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
2.出自《水滸傳》〔方臘〕連夜退過五座山頭,走到一處山凹邊。
3.出自《創造》太陽光已經退到沙發椅的靠背上。
2.
離去;引退。
1.出自《老子》功成身退,天之道。
2.出自《東都賦》然后撞鐘告罷,百寮遂退。
3.出自《隸釋·漢太尉劉寬碑》功成則退,固疾遜位。
4.出自《東齋記事》賞花釣魚宴,舊制:三館直館預坐,校理而下賦詩而退。
5.出自《將軍底頭》部下的騎兵散盡之后,觀眾也逐漸退去了。
6.出自又如:退堂;退庭。
3.
罷黜;貶退。
1.出自《漢書·武帝紀》與聞國政而無益於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進賢者退,此所以勸善黜惡也。
2.出自《論衡·自紀》好進故自明,憎退故自陳。
3.出自《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明知其無能而不肖,茍非有罪,為在事者所劾,不敢以其不勝任而輒退之。
4.
減退;消失。
1.出自《左傳·昭公三年》譬如火焉,火中,寒暑乃退。
2.出自《敦煌變文集·妙法蓮華經講經文》若能不退從前至(志),妙法多應便得聞。
3.出自《西游記》半粒丹砂祛病退,愿從修行不為王。
4.出自《人民文學》暑熱還沒有退盡,垂柳也不搖曳。
5.
畏縮;退縮。
1.出自《論語·先進》求也退,故進之。
2.出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嘗請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庫!”是后乃退。
6.
退讓;謙遜。
1.出自《國語·楚語上》夫子踐位則退,自退則敬。
2.出自《用人材以激士風札子》欲士無奔競之操,莫若崇靜退以率之。
3.出自《續資治通鑒·宋理宗紹定六年》獎廉退,去奸邪,此國之本務。
7.
柔和貌。參見“退然”、“退弱”。
1.出自《劉統軍碑》公生而異,魋顏巨鼻,幼如舒退,少長好事。
8.
改悔。
1.出自《國語·晉語二》申生甚好信而強,又失言於眾矣;雖欲有退,眾將責焉。
9.
返歸;回至原處。
1.出自《儀禮·聘禮》使者再拜稽首辭,君不許,乃退。
2.出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孟子〕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3.出自《留別杭州諸生》詩為余閑載酒,退即掩柴扉。
10.
退回;退還。
1.出自《警世通言·計押番金鰻產禍》恭人若不要他時,只消退在牙家,轉變身錢便了。
2.出自《小二黑結婚》〔區長〕還吩咐她把吳家送來的錢和東西原封退了。
11.
陳舊;敗壞。參見“退故”。
1.出自《初到黃州》詩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2.出自《次韻李子永雪中長句》手龜筆退不可捉,墨泓齟齬冰生衣。
12.
天文學指天體自東向西運行。
1.出自《夢溪筆談·象數一》交道每月退一度余,凡二百四十九交而一期。
2.出自《遼史·歷象志上》〔木星〕逆,日行三分,八十六日退十一度五分。
13.
通“煺”。已宰殺的豬、雞等用滾水燙后去毛。
1.出自《降桑椹》我七錢銀子買了一只肥鵝,您孩兒是孝順的心腸,著我自家宰了,退的干干凈凈的,煮在鍋里。
2.出自《孟母三移》羊兒退的白光。
3.出自《金瓶梅詞話》於是揀肥的宰了一只,退的凈凈,煮在鍋里。
14.
通“褪”。脫。
1.出自《紅樓夢》〔平兒〕樂得玩笑,因而退去手上的鐲子。
2.出自《兒女英雄傳》〔張金鳳〕退了中衣,用外面的長衣蓋嚴,然后蹲下去鴉雀無聲的小解。
3.出自《夜航》孩子們今天特別帶勁,把玻璃窗擦得很干凈,桌椅都像退去一層皮。
15.
指使后退;屏退。
1.出自《墨子·兼愛中》越王擊金而退之。
2.出自《呂氏春秋·制樂》故成湯之時,有谷生於庭,昏而生,比旦而大拱。其吏請卜其故,湯退卜者。
3.出自《三國演義》陳登曰:“某有一計,可退曹操。”
4.出自《吊湯緯堂殉難鳳山》詩漫讀《孝經》堪退賊,可憐兒死父尸邊。
5.出自如:把子彈退出槍膛。
16.
謂解除或撤銷先前的約定。
1.出自《紅樓夢》誰知愛勢貪財的父母,卻養了一個知義多情的女兒,聞得退了前夫,另許李門,他便一條汗巾悄悄的尋了自盡。
2.出自《小二黑結婚》凡是不合法的訂婚,只要有一方面不愿意都得退。
1.謂左右遮掩,隱瞞真相。
1.謂到處懇求請托。
1.謂飄泊無定。
1.古邑名。春秋魯地。在今山東省費縣境。
2.古邑名。春秋齊地。在今山東省臨胊縣境。
3.古邑名。戰國楚地。在今江蘇省盱眙縣境。
4.古地區名。春秋晉地。相當今河北省太行山以東邢臺﹑邯鄲@帶。
5.古地區名。戰國趙地。 6.指漢東陽侯張相如。 7.指南朝梁沈約。因其曾為東陽守,故稱。 8.復姓。南朝宋有東陽無疑。
1.指宋婺州(古稱東陽郡)名僧軋俊﹑軋輔。
1.指南朝梁沈約。
1.見"東陽銷瘦"。
1.見"東陽銷瘦"。
1.《梁書.沈約傳》"﹝沈約﹞永明末,出守東陽……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須分。"原謂沈約因操勞日漸消瘦,后以"東陽銷瘦"為形容體瘦的典故。
指日本~人ㄧ~貨。
1.指日本及朝鮮產的人參。
1.即人力車。也稱黃包車。因日本首先使用而得名。
1.泛指東方的海洋。
1.指日本軍刀。
1.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對日本侵略者的蔑稱。
1.比目魚的別名。
1.謂多方謀劃而事情總是辦不成。
姓。
1.即《下里巴人》。古代楚國通俗的民間歌曲。
1.春秋時善御者東野稷,見重于魯莊公。其御左右旋轉,合規之圓;進退抑揚,中繩之直。自矜其能,驅馬轉百圈而不止,結果馬力竭盡,以失敗而告終。事見《莊子.達生》◇因以"東野敗駕"比喻自恃才高,弄巧反拙。
1.宮中東側的旁門。唐時為門下省的代稱,亦稱左掖。與稱右掖的中書省對稱。
2.宮中東側的旁門。代指太子所居的東宮。
1.比喻做事缺少全局觀點,忙于局部應付。
1.比喻說話無中心,東一句西一句,不相連貫。
1.見"東一耙子西一掃帚"。
1.古代對我國中原以東各族的統稱。
2.指三國吳。
3.特指清朝統治者。
4.舊指我國東方日本﹑朝鮮等國家。
1.漢丁寬從田何受《易》,精敏過人,學成東歸,何謂門人曰"《易》以東矣。"事見《漢書.儒林傳.丁寬》◇因以"東易"代指經學大師。
1.古代稱我國東方的歌聲。
英國在東方進行壟斷貿易和殖民擴張的組織。1600年成立,獲好望角以東各國的貿易壟斷權。最初在馬來群島一帶進行香料貿易,后主要在印度活動,建立商館、堡壘,擁有軍隊和艦隊,有權宣戰和媾和,成為一個政權機構。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逐步征服全印度,實行殖民統治,并入侵緬甸、阿富汗和馬來亞等地;向中國走私鴉片,掠得大量財富。19世紀前期對印和對華貿易壟斷權相繼被取消。1858年在印度民族大起義打擊下被撤銷。
在山東省北部、黃河南側,東臨萊州灣,膠濟鐵路有支線通此。1982年設市。人口649萬(1993年)。為新興的石油工業城市。勝利油田指揮部設此。建有石油大學。
〈書〉①東海。②指日本留學~。
1.謂到處游蕩。亦以形容不務正業。
1.同"東游西蕩"。
1.東窗。指東窗之下。
1.見"東不著邊,西不著際"。
東方。日出東方,借指早晨;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也比喻青年時代東隅已逝,桑榆未晚。
1.見"東隅"。
1.舊時稱日語。
1.泛指園圃。
2.園名。在江蘇省儀征市東。宋施昌言建。歐陽修作《真州東園記》,蔡襄書,后人稱園﹑記﹑書為三絕。
3.官署名。秦漢置。掌管陵墓內器物﹑葬具的制造與供應,屬少府。
4.指漢孝宣王皇后陵墓。因位于宣帝陵東,故稱。
1.皇室﹑顯宦死后用的棺材。
1.見"東園秘器"。
1.官名『置。屬將作大匠。掌管宮室木材。武帝太初元年更名為木工。
1.即東園秘器。
1.指太微垣的左垣。
2.唐代指門下省。
1.古地區名。相當今山東運河以西,汶水下游一帶。
1.謂領兵東出或駐守東境。轅,軍營的轅門。
1.謂任意指責別人。
1.見"東岳"。
1.道教所奉東岳廟中的泰山神。迷信謂其掌管人間生死。每年夏歷三月二十八日舉行祭祀。
1.古族名。古代越人的一支。相傳為越王勾踐的后裔。秦漢時分布在今浙江省東南部﹑福建省北部一帶『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東越王馀善反漢,旋被其部屬所殺。部分族人被迫遷入江淮地區。參閱《史記·東越列傳》。
2.指閩東或浙東地區。
1.泛指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