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蜻蜓”。昆蟲,身體細長,胸部的背面有兩對膜狀的翅,生活在水邊,捕食蚊子等小飛蟲,能高飛。雌的用尾點水,把卵產(chǎn)在水中。幼蟲叫水蠆,生活在水中。是益蟲。有的地區(qū)叫螞螂(mā·lang)。
1.
見“蜻蜓”。昆蟲名。身體細長,胸部的背面有兩對膜狀的翅,喜生活在水邊,捕食蚊子等小飛蟲。
1.出自《博物志》五月五日埋蜻蜓頭於西向戶下,埋至三日不食,則化成青真珠。
2.出自《戴勝詞》紫冠采采褐羽斑,銜得蜻蜓飛過屋。
3.出自《〈聽云樓詩鈔〉序》夫人之耳不可執(zhí),不可恃也,蟻動而以為牛斗,蜻蝏翼而以為曳大木,震雷發(fā)乎前而聾者不聞。
4.出自《寂寞》你看那邊水上飛著好些蜻蜓,一會兒要下雨了。
2.
見“蜻蜓”。指仿蜻蜓狀制成的發(fā)釵。
1.出自《江城子》詞綠云高綰,金簇小蜻蜓。
3.
見“蜓蚞”。蚱蟬的別名。
1.出自《爾雅·釋蟲》蜓蚞,螇螰。
2.出自《本草綱目·蟲三·蚱蟬》蟬,諸蜩總名也……秋月鳴而色青紫者,曰蟪蛄,曰蛁蟟,曰蜓蚞,曰螇螰,曰蛥蚗。
1.特指太平天國后期洪仁發(fā)﹑洪仁達﹑馮云山﹑洪仁玕等人的長子的文告。
1.饑餓。
1.語本《史記.張耳陳馀列傳》"且余所以不俱死,欲為趙王﹑張君報秦;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餓虎﹐何益?"后因以"喂虎割肉"比喻無益的犧牲。
1.喂食飼養(yǎng)。
1.謂讓眼睛看著感到舒服。
1.給幼兒或動物東西吃。并加以照料使之成長或得以生存。
1.雜技女藝人。亦指妓女。
1.妹壻。
1.《韓非子.喻老》"文王舉太公于渭濱者,貴之也。"后因以"渭濱"指太公望呂尚。
1.地名。本秦都咸陽,漢高祖元年改名新城,后廢。武帝元鼎三年復置,改名渭城。東漢并入長安縣。治所在今陜西咸陽東北二十里。
2.樂府曲名。亦名《陽關》。
3.后來譜入樂府﹐便以詩中"渭城"名曲。
1.即《渭城曲》。此曲分三段,將歌詞重復三遍,故稱"三疊"。
1.即渭水。亦泛指渭水流域。
2.樂曲名。
黃河最大支流。源于甘肅省東部,橫貫陜西全境,在潼關附近注入黃河。全長818千米。長度、流域面積和水量均居黃河各支流之首。渭河谷地農(nóng)業(yè)發(fā)達,并為中國東部地區(qū)通往西北的陸上交通要道。
1.猶涇渭。比喻清濁﹑高下之分。
1.漢唐時代長安附近渭水上的橋梁。東﹑中﹑西共有三座。中渭橋。秦時始置,本名橫橋。秦都咸陽,渭南有興樂宮,渭北有咸陽宮,建此橋以通二宮『更名渭橋。
2.漢唐時代長安附近渭水上的橋梁。東﹑中﹑西共有三座。東渭橋『景帝五年建置,故址在今西安市東北灞水﹑涇水合渭水處東側。
3.漢唐時代長安附近渭水上的橋梁。東﹑中﹑西共有三座。西渭橋『建元三年建置,因與長安城便門相對,也叫便橋或便門橋。唐名咸陽橋,其時長安人送客西行多到此相別。
1.地名。在陜西省大荔縣東南。
1.流散漫延。
1.《詩.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曰至渭陽。"朱熹集傳"舅氏,秦康公之舅,晉公子重耳也。出亡在外,穆公召而納之。時康公為太子,送之渭陽而作此詩。"后因以"渭陽"為表示甥舅情誼之典。
2.舅父的代稱。
1.涇水清,渭水濁。用以比喻事物和人品的差別。
1.如猬毛奮張。
2.喻紛然并起。
1.比喻脆弱的鋒刃。引申為不堪一擊的武裝。
1.比喻微弱的力量。
1.紛紛歸向。
1.比喻紛紛集結。
像刺猬的硬刺般叢集。比喻眾多百事猬集。
1.比喻人眾紛紛集結。
1.猬毛豎起。多比喻因恐懼而毛發(fā)聳起。
1.指猬身上的毛刺。猬毛色褐如栗﹐故稱。
1.猬毛豎列。形容多而密。
1.刺猬的毛。亦以形容眾多。
1.漢賈誼《新書.益壤》"高皇帝瓜分天下﹐以王功臣﹐反者如猬毛而起。"后因以"猬起"比喻紛然而起。
1.如猬毛紛起﹐雞聲相連。比喻彼此串連﹐蠢蠢而動。
1.猬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三.猬》。
1.刺猬遇敵則縮。比喻人畏縮不前。
2.猶蜷縮。
1.猶猬起。
1.如猬毛稠密張開的胡須。
1.猬毛豎起。喻因恐懼而毛發(fā)豎起。
2.猬毛豎起。喻因激憤而須發(fā)豎起。
1.迅疾貌。
1.昌盛貌。
1.明亮貌。
1.昌盛;興盛。
1.文采鮮明華美。
1.云霧彌漫貌。語出《詩.曹風.候人》"薈兮蔚兮,南山朝難。"毛傳"薈蔚,云興貌。"
1.郁結。
1.雄渾多姿。
1.蓬勃興起。
1.病氣。
1.草木茂密貌。
2.文采華美。
1.謂事情之發(fā)展流行逐漸形成風氣。
1.亦作"蔚帖"。
2.熨貼,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