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脹”。亦作“膓”。
2.
消化器官的一部分。狀如管子,上端連胃,下通肛門,分小腸和大腸兩部分。
1.出自《素問·靈蘭秘典論》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出自《報任少卿書》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
3.出自《西廂記諸宮調》酒入愁腸悶轉多,百計千方沒奈何,都為那人呵!
4.出自《聊齋志異·秦生》夜適思飲,忽憶所藏,啟封嗅之,芳烈噴溢,腸癢涎流,不可制止。
3.
內心;情懷。
1.出自《史記·萬石張叔列傳》上以為廉,忠實無他腸,乃拜綰為河間王太傅。
2.出自《與山巨源絕交書》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此甚不可二也。
3.出自《臨江仙》詞昔年於此伴蕭娘,相偎佇立,牽惹敘衷腸。
4.出自《兒女英雄傳》只消我如此如此恁般恁般一片說詞,管取他一片雄心俠氣立地化成婉轉柔腸。
4.
用動物的腸制成的食品。如用豬的小腸裝上碎肉和作料等制成者稱香腸。
1.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使用的一種土炮。
1.豬的肝臟。《后漢書.周黃徐姜等傳序》"﹝閔仲叔﹞客居安邑。老病家貧,不能得肉,日買豬肝一片,屠者或不肯與,安邑令聞,勑吏常給焉。仲叔怪而問之,知,乃嘆曰'閔仲叔豈以口腹累安邑邪?'遂去,客沛。以壽終。"后即用以表示牽累主人的典實。
2.借指暗紅色。
1.豬油。
2.草名。
1.用豬皮去毛后加工制成的熟革。結構緊密,耐折,耐磨,毛孔大,透氣性能好。
1.豬與狗。
2.詈詞。謂人下賤如牲畜。
1.指野公豬。性兇猛,是農業害獸。
1.專職養豬的人。
1.指臘肉。
1.又稱貒。即獾。
1.豬圈。
1.即豬瘟。參見"豬瘟"。
1.古夫馀國官名。
1.亦作"豬闌"。
2.即豬圈。
1.婦女分娩時因感受風邪疫毒而引起的疾病。即產后風痙。
1.見"豬欄"。
1.即豬圏。
1.即豬鬃。
1.菌類植物。菌核中醫入藥,有利水滲濕的功效。
1.龍首的豬。指安祿山。
雙子葉植物,豬籠草科。常綠半灌木。著名的食蟲植物。葉的中部變成細長的卷須,上部膨大成圓筒狀捕蟲囊,外形如運豬的籠子,故名。囊上有蓋,蓋下有蜜腺,囊內有酸性消化液。小蟲吸蜜時掉入囊內,即被消化液消化吸收。產于印度、澳大利亞等地,中國廣東南部和海南亦有。
1.方言。豬。
2.詈詞。
1.像母豬搖尾巴一樣多的利息。
1.俗稱十二生肖之一豬所代表的年份,即亥年。
1.即豬脬。
1.即豬脬。
1.炸過或煎過的大片瘦豬肉。
1.豬的膀胱。質韌,可裝物。
1.比喻好吃懶做﹑不務正業的壞朋友。
1.亦稱"豬婆子"。
2.母豬。
1.鼉的俗稱。也叫揚子鱷。
1.見"豬婆"。
1.養豬的場所。
1.茅犀。
1.猶潴水。蓄聚水流。
1.方言。詈詞。"豬頭三牲"的歇后語。謂不明事理或不識好歹的人。
1.指舊時用于祭祀的牛﹑羊﹑豬。亦泛指祭品。
1.喻橫沖直撞,流竄侵擾。
1.漢王莽組織的軍隊名。喻其銳利勇猛,如豬奔逐。
1.見"豬娃子"。
1.亦稱"豬娃子"。
2.小豬。
1.對身體肥胖的權勢者的蔑稱。
1.豬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癥狀是臥著不起,發高燒,眼結膜發炎,流淚,皮膚上有紫紅色斑點,起初便秘,接著拉稀,幾天之內就會死亡。
1.野莧菜。
1.豬鬃。
1.熊的一種。
1.小豬。
1.亦作"豬野"。
2.古澤名。
1.豬胰臟制的熟食。
2.指豬胰臟煮的汁水。
1.見"豬仔"。
1.豬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