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扻”的今字。
2.
減少。
1.出自《墨子·七患》歲饉,則仕者大夫以下皆損祿五分之一。
2.出自《辨亡論下》屏氣跼蹐,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損甘,以育凌統之孤。
3.出自《再議經費札子》皇佑、治平郊費之端多於景德者,可考而知,然后議其可罷者罷之,可損者損之。
4.出自《續資治通鑒·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古者一相,專任賢也。今宰執員宂,政出多門,轉相猜忌,請損之。
5.出自《線下·潘先生在難中》他起好草稿,往復看了三遍,覺得再沒有可以增損的。
3.
謂病情減輕。
1.出自《圣賢高士傳·襄城小童》子少游六合之外,適有瞀病……今病少損,將復六合之外,為天下者,子奚事焉?
2.出自《世說新語·方正》周伯仁為吏部尚書,在省內,夜疾危急……良久小損。
3.出自《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尚書董公行狀》上喜曰:董某疾且損矣。
4.出自《故大宗丞高公墓志銘》而母楊夫人忽病,謁醫久未損。
4.
損害;傷害。
1.出自《莊子·駢拇》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盜跖死利於東陵之上……若其殘生損性,則盜跖亦伯夷已。
2.出自《求自試表》生無益於事,死無損於數。
3.出自《寒食日出游》詩自然憂氣損天和,安得康強保天性。
4.出自《清平山堂話本·合同文字記》李社長不悔婚姻事,劉晚妻欲損相公嗣。
5.出自《小說月報》娘作了主,他不好損娘的面子,只好答應了。
5.
喪失;損失。
1.出自《商君書·慎法》君人者不察也,以戰必損其將,以守必賣其城。
2.出自《與鐘大理書》猥以蒙鄙之姿,得睹希世之寶,不煩一介之使,不損連城之價。
3.出自《水滸傳》關勝見損了二將,心中忿怒,恨不得殺進常州。
6.
毀;壞。
1.出自《淮南子·說山訓》小人之譽反為損。
2.出自《謁金門》詞春滿園,疊損羅衣金線。
3.出自《杏花天》詞棲鶯未覺花梢顫,踏損殘紅幾片。
7.
降抑;克制。
1.出自《易·系辭下》損以遠害,益以興利。
2.出自《荀子·宥坐》勇力撫世,守之以法;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
3.出自《世說新語·規箴》王夷甫婦,郭泰寧女,才拙而性剛,聚斂無厭,干豫人事,夷甫患之而不能禁……乃曰:“非但我言卿不可,李陽亦謂卿不可。”郭氏小為之損。
4.出自《答晁禮丞書》某褊狷剛直為眾所知,雖強損之,未能盡去。
8.
六十四卦之一,兌下艮上。
1.出自《易·損》象曰:“山下有澤,損?!?/p>
9.
對別人來信、贈詩或饋物的敬辭。意謂損及對方而勞惠贈。參見“損辱”。
1.出自《答盧諶詩并書》損書及詩,備辛酸之苦言,暢經通之遠旨。
2.出自《世說新語·雅量》郗嘉賓欽崇釋道安德問,餉米千斛,修書累紙,意寄殷勤。道安答直云:“損米?!庇X有待之為煩。
10.
刻?。粣憾?。
1.出自《論無話可說》法國俗語“無話可說”竟與“一切皆好”同意。嗚呼,這是多么損的一句話,對于我,對于我的時代!
2.出自《丹鳳眼》食堂里賣飯的姑娘們,礦燈房里發燈的姑娘們,沒有不怕他的,他太損呀。
11.
副詞。猶煞、極。用于動詞后表程度之深。
1.出自《雜纂·悶損人》悶損人:請貴客不來;惡客不請自來;被醉人纏住不放。
2.出自《玉樓春》詞道人憔悴春窗低,悶損闌干愁不倚。
3.出自《四塊玉·詠手》曲掠翠顰,整髻云,可喜損。
12.
中醫學所稱的一種病危脈象。
1.出自《傷寒論·平脈法》惵卑相搏名曰損。
2.出自《難經·經絡大數》何謂損?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謂損之脈也。
13.
指身體虧虛。
1.出自《養生論》至於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
14.
指用尖刻的話挖苦人。
1.出自《小城春秋》有時候,我看他吹氣冒泡兒,損他幾句,他也不生氣。
2.出自《小說選刊》可你非但不幫助我,還潑冷水,老是損我,傷我的自尊心。
15.
指害處。
1.出自《冷廬雜識·常食之物》棗百益一損,梨百損一益。
1.洛陽的別稱。因嵩山在其東南,故稱。
1.高大。
1.高峻的峰巒。
1.嵩山和洛水的并稱。兩者均近東都洛陽。
1.嵩山和邙山的并稱。
1.嵩山與北溟。泛指高山與大海。
1.唐代畫家戴嵩,師韓滉。善畫水牛﹑田園風景。畫牛尤有神韻。世因稱其所畫之牛為"嵩牛"。
1.亦作"嵩邱"。
2.嵩山。
3.泛指高山。
1.見"嵩丘"。
1.嵩山和汝水的并稱。
1.山名。在河南省登封縣北,為五岳之中岳。古稱外方﹑太室,又名崇高﹑嵩高。其峰有三東為太室山,中為峻極山,西為少室山。
1.指嵩山的太室﹑少室﹑開母三石闕漢代銘文。
1.嵩山與少室山的并稱。亦用為嵩山的別稱。
1.舊時祝壽的頌詞。語本《詩.大雅.崧高》"崧高惟岳,峻極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崧,同"嵩"。
1.即嵩山。嵩山東為太室,西為少室,故稱。
1.嵩山之南。
2.寺觀名。在河南省登封縣太室山下。北魏太和年間建,初名嵩陽寺。唐改名嵩陽觀,宋改名天封觀,元改名嵩陽宮。宮前有唐徐浩書《嵩陽觀圣德感應頌》石刻,境內有古柏三株,傳為漢武帝登嵩山時所封。參閱《清一統志.河南.河南府一》。
1.傳說仙人王子喬好吹笙作鳳凰鳴,仙人浮丘公迎之居嵩山。事見漢劉向《列仙傳.王子喬》◇因以"嵩陽笙"指仙界音樂。
1.故址在河南省登封縣太室山南麓。建于五代。宋太宗至道元年七月賜額"太室書院"。仁宗景佑二年九月置學官,重修,詔令更名"嵩陽書院",并賜額。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明末傾圮殆盡。清康熙十三年重建。參見"四書院"。
1.即嵩山。
1.驚慌。
1.亦作"?悀"。
2.見"慫恿"。
1.歡愉。
1.見"悚仄"。
1.惶恐;驚恐。
1.歡欣奉戴。
1.猶震動。
1.驚恐。
1.因惶愧而汗出。
1.見"悚惶"。
1.亦作"悚皇"。
2.猶惶恐。
1.猶恭敬。
1.亦作"悚愳"。
2.恐懼;戒懼。
1.見"悚懼"。
1.猶惶恐。
1.惶恐慚愧。
1.猶言兢兢業業。
1.聳立,豎立。
1.見"悚栗"。
1.惶恐慚愧。
1.見"悚企"。
1.亦作"悚跂"。
2.引頸舉踵而望。形容殷切盼望。
1.憂懼貌。
1.惶恐膽怯。
1.歡慶。
懼怕的樣子毛骨悚然|面露悚然之色。
1.亦作"悚詟"。
2.畏服。
1.恐懼貌。
1.恐懼;惶恐。
2.常用為奏章或書信中的套語。
3.警惕。
4.敬畏。
1.謂因惶懼而屏息。
2.用為書信中的套語。猶惶恐。
1.驚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