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古代喪禮中給死者穿衣或向死者贈送衣被等。
1.
古吊喪之禮。向死者贈送衣衾等。停柩前吊喪者為死者穿衣;或停柩后將送死者之衣置于柩東,皆謂之“襚”。
1.出自《儀禮·士喪禮》君使人襚,徹帷,主人如初,襚者左執(zhí)領(lǐng),右執(zhí)要,入升致命。主人拜如初,襚者入衣尸出,主人拜送如初。
2.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楚人使公親襚,公患之。
3.出自《舊唐書·裴光庭傳》《春秋》之義,諸侯死王事者,葬之加一等,嘉其有功而不及其賞也。爰至漢魏,則襚之印綬,寵被窀穸,唯德是褒,豈虛授也!
4.出自《唐語林·補遺一》若幸啟手足,必當(dāng)襚我以道服,瘞我于支提,往來行言,時見存恤,則所懷足矣!
2.
泛指贈送生人的衣物。
1.出自《西京雜記》趙飛燕為皇后,其女弟在昭陽殿遺飛燕書曰:“今日嘉辰,貴姊懋膺洪冊,謹上襚三十五條,以陳踴躍之心。”
3.
即綬帶。
1.出自《太平御覽》戰(zhàn)國解去紱佩,留其絲襚,以為章表。
2.出自《宋書·禮志五》五霸之后,戰(zhàn)兵不息,佩非兵器,韨非戰(zhàn)儀,於是解去佩韨,留其系襚而已。
4.
古代用以對絲的計量。兩緵為一襚。
1.出自《西京雜記》五絲為?,倍?為升,倍升為織,倍織為紀,倍紀為緵,倍緵為襚。
5.
用同“旞”。以五彩鳥羽為飾的旗。
1.出自《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戰(zhàn)國銅鑒上水陸攻戰(zhàn)紋》圖中所見,古人或名“旃”、“襚”,較后通名“旌”、“麾”。
6.
指贈送給死者的車馬、衣衾等物。
1.出自《周禮·天官·小宰》喪荒,受其含襚幣玉之事。
2.出自《左傳·昭公九年》王有姻喪,使趙成如周吊,且致閻田與襚。
3.出自《吳正肅公挽辭》朝廷終倚賴,賻襚極哀榮。
4.出自《說宗彝》宗彝者何?古之殉器也。襚之外,棺之中;棺之外,槨之中;槨之外,冢之中;於是乎有之,起於中古。
1.婢妾。
1.仆從與車乘。
1.駕車養(yǎng)馬。
1.駕車馬者。
2.泛指仆役。
1.附著。
1.即步甑。蒸煮食物的一種器具。
1.指死尸。
1.童仆之稱。
2.稱愚人。
1.仆隸差役。
1.猜測。
1.氣味沖鼻。
1.擲筆。
1.謂春天熊羆膘癢﹐登高木自墜。
1.攻城。
1.見"撲哧"。
擬聲詞撲哧一笑|撲哧一聲,車胎的氣跑了。
1.見"撲哧"。
1.見"撲哧"。
1.猶宰割。
1.象聲詞。多形容笑聲。
1.杖擊﹐鞭打。
1.鞭笞。
1.毆打。
2.相撲。
3.撲擊除滅。
4.拍打。
1.猶掃蕩。
1.刀名。通長一尺九寸五分﹐刃長一尺四寸。上廣下狹﹐木柄纏革。參閱《清會典圖錄.武備圖》。
1.忽然。形容快速。
2.象聲詞。形容碰撞的聲音。
1.谷蛾。亦為蛾類統(tǒng)稱。
1.氣盛貌。
1.擲地。
2.指跌倒于地。
3.遍地。
1.形容鬧得很兇。
1.武術(shù)中的相撲﹑摔跌。
2.跌跌撞撞。
3.前傾跌落。
1.舊時以農(nóng)歷二月十五日為花朝﹐屆期士女相聚﹐撲蝶為戲﹐故又稱撲蝶會。
1.象聲詞。物體落水聲。
1.亦作"撲咚咚"。
2.象聲詞。形容擊鼓等聲音。
1.見"撲冬冬"。
1.處理;決定。
1.滿堆。
1.謂以鞭撲來懲罰。周代市刑之重者。
1.俯身跪在地上。
1.侵犯。
1.撲擊。
1.雜戲名。
1.向前撲跌兩手著地的動作。
1.指狎妓。
1.猶洗刷。
1.打擊。
1.殺馬而祭。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禮儀。
1.亦作"撲剪"。
2.撲滅鏟除。
1.宋時承辦釀造﹐實行包稅﹐叫"撲酒"。
1.謂撲滅火災(zāi)﹐搶救人和財物。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