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用牛奶或羊奶凝成的薄皮制成的食物。古代稱酥油為酥。
2.
形容詞
(食物)松脆易碎。
3.
名詞
面粉和油加糖制成的松而易碎的點心。
4.
形容詞
(肢體)酥軟。軟弱無力。
1.
酪類。用牛羊乳制成的食品。
1.出自《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2.出自《病思》詩水碓舂粳滑勝珠,地爐燔芋軟如酥。
3.出自《本草綱目·獸二·酥》酥乃酪之浮面所成,今人多以白羊脂雜之,不可不辨。按《癯仙神隱》云:造法:以牛乳入鍋煮二三沸,傾入盆內冷定,待面結皮,取皮再煎,油出去渣,入在鍋內,即成酥油。一法:以桶盛牛乳,以木安板,搗半日,候沫出,撇取煎,去焦皮,即成酥也。
4.出自《窮愁·貧女淚》郎情似蜜,儂意如酥。
2.
酒的別名。
1.出自《酒譜·異域酒》天竺國謂酒為酥,今北僧多云般若湯,蓋廋辭以避法禁爾,非釋典所出。
2.出自《村居雜興呈筠谷從兄》詩明春娶兒婦,更釀百甕酥。
3.
面粉加油、糖等制成的一種點心,松而易碎。
1.出自《劉監倉家煎米粉作餅子因作小詩戲劉公求之》已傾潘子錯著水,更覓君家為甚酥。
2.出自《北京人》我給你拿點棗泥酥來。
3.出自又如:桃酥;奶油酥。
4.
形容物體松軟。
1.出自《西游記》小的們,都出去把那山上燒酥了的碎石頭與我搬將起來堆著。
2.出自《蘄春語》假借以形容物體之疏散舒脫,亦曰酥。
3.出自《農諺選·深耕細耙》曬田好,把田曬酥了,堊本吃得進,秧根長得好。
5.
比喻物之潔白柔軟而滑膩。
1.出自《釵頭鳳》詞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瓊酥皓腕,微露黃金釧。
6.
泛指化妝用的油脂之類。
1.出自《定風波》詞暖酥消,膩云亸。終日厭厭倦梳裹。
7.
指人受到刺激后,身體發軟。
1.出自《救風塵》休道沖動那廝,這一會兒連小閑也酥倒了。
2.出自《客座贅語·詮俗》人之被震恐而不能自立也曰散,或曰酥。
3.出自《醒世恒言·一文錢小隙造奇冤》趙完聽見死了個人,嚇得就酥了半邊。
4.出自《上海的早晨》徐守仁給他一說,渾身都酥了。
1.舊時泛指孝順的子孫。
1.見"慈闈"。
1.亦作"慈幃"。亦作"慈帷"。
2.舊時母親的代稱。
3.封建時代以皇后母儀天下,故亦以稱皇后。
1.見"慈闈"。
1.仁慈溫和。
1.猶恩澤。
1.烏鴉的一種。相傳此鳥能反哺其母,故稱。
2.指慈母。
1.仁愛勇武。
1.謂慈母的音容笑貌。
1.猶慈親。
又稱西太后”、那拉太后”。清末同治、光緒兩朝實際的統治者。咸豐帝妃,同治帝母。滿族。葉赫那拉氏。為人陰險毒辣,善于玩弄權術。1861年咸豐帝死,同治帝繼位,她發動祺祥政變,實行垂簾聽政”,掌握清廷實權。同治帝死后,立載b141(即光緒帝)為帝,仍由她聽政。1898年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她把持朝政四十余年,先后鎮壓了太平天國、戊戌維新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在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先后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病死。
仁慈溫和慈祥的目光。
1.孝敬。
1.慈悲之心。
1.慈愛之兄。
1.仁慈顧惜。亦指仁慈憐憫之心。
1.母親。
1.母或父的教誨。
1.即慈烏。
1.慈祥和藹的容顏。稱尊上的音容,多指母親而言。
1.亦稱"慈目"。佛教語。佛以慈悲心視眾生之眼。
2.馬的一種眼病。
1.猶慈善。
1.謂尊上或神佛的庇蔭。
1.慈愛。
1.愛護幼小者。
1.宋代收養棄嬰的機構。
1.仁愛保佑。
1.仁慈寬宥。
1.猶法雨,甘露。
1.仁慈撫育。
1.佛教語。比喻慈悲心懷如云之廣被世界﹑眾生。
1.謂慈親的養育之恩。
1.猶恩澤。
2.父親的手澤。清龔自珍有《燼馀破簏中獲書數十冊皆慈澤也書其尾》詩。
1.仁惠的詔旨。
2.慈母的教誨。
1.仁愛之心。
1.竹名。又稱義竹﹑慈孝竹﹑子母竹。叢生,一叢或多至數十百竿,根窠盤結,四時出筍。竹高至二丈許。新竹舊竹密結,高低相倚,若老少相依,故名。唐王勃有《慈竹賦》。
1.文牘﹐文書。
1.文筆﹐文章。
2.指公文信札。
1.見"辭訴"。
1.比喻顛倒主從﹐不合情理。
1.撩撥;激發。
1.亦作"撐腸"。
2.猶滿腹。多喻飽學。
1.亦作"撐腸拄肚"。
2.腹中飽滿。比喻容受很多。
1.亦作"撐腸拄腹"。
2.猶撐腸拄肚。
1.見"撐門面"。
1.飽貌。
2.抽縮掙扎貌。
1.亦作"撐船"。
2.以篙行船。亦泛指駕船。
1.亦作"撐摐"。
2.抵撞。喻論辯。
1.亦作"撐刺"。
2.以篙撐船。
1.亦作"撐達"。
2.解事;老練。
3.露一手;試一試本事。
4.漂亮;出色。
5.方言。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