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光亮的樣子。
2.
同“鑠”。
1.
發光貌。
1.出自《說文·火部》爍,灼爍,光也。
2.出自《長歌行》倏爍夕星流,昱奕朝露團。
3.出自《同諸韓及孫曼叔晚游西湖》詩爍電未成雨,涼風先入衣。
2.
明亮。
1.出自《文選·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圓精初爍,方祇始凝。
2.出自《有酒》詩月爭光兮星又繁,燒橫空兮焰仍爍。
3.
照射;閃耀。
1.出自《侍宴覆舟山》詩明暉爍神都,麗氣冠華甸。
2.出自《安州應城玉女湯作》詩地底爍朱火,沙旁歊素煙。
3.出自《契丹國志·胡嶠陷北記》其一曰旱金,大如掌,金色爍人。
4.出自《駁史伯璇月星不受日光辯》光遠則光所爍得圜體之半,近則過其半焉。
5.出自《昆侖行》詩閃電一般——在云端飛爍。
4.
熱;烤。
1.出自《文選·枚乘〈七發〉》客曰:“今夫貴人之子,必宮居而閨處,內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無所。飲食則溫淳甘脆,脭??肥厚;衣裳則雜遝曼暖,燂爍熱暑。雖有金石之堅,猶將銷鑠而挺解也,況其在筋骨之閑乎哉?”
2.出自《感時留別從兄徐王延年從弟延陵》驕陽何火赫,海水爍龍龜。
3.出自《送宋君用游輦下》詩安知赤日爍,沸浪生浮漚。
4.出自《溪喻》子其觀乎海哉!爍之以九年之旱而不見其涸。
5.
裝飾。
1.出自《吳子·圖國》今君四時使斬離皮革,掩以朱漆,畫以丹青,爍以犀象。
2.出自《文選·何晏〈景福殿賦〉》點以銀黃,爍以瑯玕。
6.
通“鑠”。銷毀;熔化。參見“爍金”。
1.出自《莊子·胠篋》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爍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
2.出自《論衡·物勢》案陶冶者之用火爍銅燔器,故為之也。
3.出自《晉書·天文志中》火與金合,為爍,為喪,不可舉事用兵。
7.
通“鑠”。消損;損傷。
1.出自《素問·逆調論》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
2.出自《劉生》詩山??喚噪猩猩游,毒氣爍體黃膏流。
3.出自《類經·會通·疾病下》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破,毛直而敗。
1.猶遠映。
1.即桂花。
1.深遠;幽暗。
1.深邃幽暗。
1.形容步履舒緩﹐體態優美。
2.幽深曲折。
1.閩中以正月二十九日為"窈九"。
1.幽深而秀麗。
1.幽暗。
1.見"窈妙"。
1.見"窈妙"。
1.亦作"窈眇"。亦作"窈渺"。
2.精微;幽遠。
3.美好。
1.亦作"窈■"。
2.深遠渺茫貌。
3.陰暗貌。
4.遙空;極遠處。
1.幽靜。
1.形容體態柔美。
1.唐武則天時左司郎中喬知之婢。窈娘貌美﹐善歌◇為武承嗣所奪。喬知之憤痛成疾﹐作《綠珠篇》以諷。窈娘得詩﹐悲惋自殺。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及《新唐書.外戚傳.武承嗣》◇借指美女。
1.柔軟細長貌。
1.高峻峭拔。
2.謂文筆遒勁。
1.深遠貌;幽深貌。
2.幽靜貌;深沉貌。
1.輕柔細長貌。
1.隱晦曲折。
1.幽深;深邃。
1.見"窈窕"。
1.亦作"窈竔"。
2.嫻靜貌;美好貌。
3.妖冶貌。
4.指美女。
5.喻指才子。 6.深遠貌;秘奧貌。
1.美麗的女子。
1.深目高鼻貌。
1.幽深繁茂。
1.深凹。
1.幽遠貌。
1.幽深貌。
1.深冥貌;幽暗貌。
1.微妙精深貌。
2.渺?;泻鲋病?/p>
1.幽怨。
1.深遠貌。
1.幽深貌。
1.舊時廣東風俗。凡遇進學中舉等事﹐得報之后﹐在大門外﹐安置一口缸﹐開幾壇酒﹐舀在缸里﹐任憑鄉鄰及過往人取飲﹐謂之"舀酒"。見清吳沃堯《劫馀灰》。
1.舀水﹑油等液體用的器具。大都口圓﹐底平﹐有柄。也叫舀兒。
1.美好貌。
1.水無際貌。亦指大水。
1.水無際貌。
1.魚鵁。
1.同"騕褭"。
1.古駿馬名。
1.熟睡時牙齒相磨。
1.猶言咬文嚼字。
1.咬啃。
1.同"咬文嚼字"。
1.吟唱并慨嘆;吟嘆。
1.雉鳴聲。
2.嘆息聲。
1.亦作"窔奧"。
2.室中東南和西南二隅。喻幽深處。
3.喻深邃﹑高深的境界。
1.亦作"窔遼"。
2.幽深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