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發(fā)光貌。
1.出自《說文·火部》爍,灼爍,光也。
2.出自《長歌行》倏爍夕星流,昱奕朝露團。
3.出自《同諸韓及孫曼叔晚游西湖》詩爍電未成雨,涼風(fēng)先入衣。
2.
明亮。
1.出自《文選·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圓精初爍,方祇始凝。
2.出自《有酒》詩月爭光兮星又繁,燒橫空兮焰仍爍。
3.
照射;閃耀。
1.出自《侍宴覆舟山》詩明暉爍神都,麗氣冠華甸。
2.出自《安州應(yīng)城玉女湯作》詩地底爍朱火,沙旁歊素?zé)煛?/p>
3.出自《契丹國志·胡嶠陷北記》其一曰旱金,大如掌,金色爍人。
4.出自《駁史伯璇月星不受日光辯》光遠則光所爍得圜體之半,近則過其半焉。
5.出自《昆侖行》詩閃電一般--在云端飛爍。
4.
熱;烤。
1.出自《文選·枚乘〈七發(fā)〉》客曰:“今夫貴人之子,必宮居而閨處,內(nèi)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無所。飲食則溫淳甘膬,脭??肥厚;衣裳則雜遝曼暖,燂爍熱暑。雖有金石之堅,猶將銷鑠而挺解也,況其在筋骨之閑乎哉?”
2.出自《感時留別從兄徐王延年從弟延陵》驕陽何火赫,海水爍龍龜。
3.出自《送宋君用游輦下》詩安知赤日爍,沸浪生浮漚。
4.出自《溪喻》子其觀乎海哉!爍之以九年之旱而不見其涸。
5.
裝飾。
1.出自《吳子·圖國》今君四時使斬離皮革,掩以朱漆,畫以丹青,爍以犀象。
2.出自《文選·何晏〈景福殿賦〉》點以銀黃,爍以瑯玕。
6.
通“鑠”。銷毀;熔化。參見“爍金”。
1.出自《莊子·胠篋》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爍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
2.出自《論衡·物勢》案陶冶者之用火爍銅燔器,故為之也。
3.出自《晉書·天文志中》火與金合,為爍,為喪,不可舉事用兵。
7.
通“鑠”。消損;損傷。
1.出自《素問·逆調(diào)論》逢風(fēng)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dāng)肉爍也。
2.出自《劉生》詩山?歡噪猩猩游,毒氣爍體黃膏流。
3.出自《類經(jīng)·會通·疾病下》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破,毛直而敗。
1.極言驚駭之狀。竦﹐通"悚"。
1.聳肩。表示震驚。竦﹐通"聳"。
1.仗劍;持劍。
1.振奮強健。
1.見"竦桀"。
1.亦作"竦杰"。
2.高聳特出。
1.肅然起敬。
1.肅立惶恐。
2.恐懼。竦﹐通"悚"。
1.嚴(yán)正耿直。
1.聳立疊起。
1.聳立;挺立。
2.恭敬地站著。
1.聳人聽聞的議論。
1.感動敬慕。
1.恐懼慚愧。
1.縱轡。謂騎馬。
1.引領(lǐng)舉踵以待。
1.爭相譏笑。
1.高峻;陡峭。
1.恭敬貌。
2.驚懼貌。竦﹐通"悚"。
1.謂勸戒戎人。竦﹐通"慫"。
1.聳身﹐縱身向上跳。竦﹐通"聳"。
1.振作精神。
1.聳立的石頭。
1.抬頭。
1.颯爽±邁矯健。
1.傳說中的人面神鳥名。
1.高聳貌。
2.聳動貌;顫抖貌。
1.恭聽。
1.謂因恐懼而屏息。
1.顫抖。
1.直立貌。
1.謹(jǐn)慎小心。
1.挺拔秀麗。
2.莊重文雅。
1.驚視。
1.奇特;特異。
1.謂集中注意力。
1.謂聲音陡然升高而加強。
1.亦作"竦踴"。
2.企望貌。
3.跳躍;騰躍。竦﹐通"聳"。
4.涌現(xiàn)貌。
5.焦躁不安的樣子。 6.振奮;振作。 7.猶慫恿。竦﹐通"慫"。
1.擔(dān)憂;驚懼。
1.猶震驚。
1.聳立;挺立。
1.高聳挺拔。
1.密集行走貌。
1.疾進貌。
2.眾多貌。
1.慫恿。從旁勸說鼓動。傱,通"慫"。
1.疾走如飛。
1.縱馬騰躍。
1.訴訟的案件。
1.見"訟訴"。
1.爭辯。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