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竪”。
2.
直立;樹立。
1.出自《后漢書·靈帝紀》冬十月壬午,御殿后槐樹自拔倒豎。
2.出自《普曜經·優陀耶品》天雨香汁散華燒香,豎諸幢蓋,四王諸天皆在前導。
3.出自《送窮文》毛發盡豎,竦肩縮頸。
4.出自《西游記》我也曾見廟宇,更不曾見一個旗竿豎在后面的。
5.出自《紅樓夢》更有兩面朱紅銷金大牌,豎在門外。
3.
垂直;縱貫。
1.出自《晉書·陶侃傳》有善相者師圭謂侃曰:“君左手中指有豎理,當為公。”
2.出自《明月山銘》??色斜臨,霞文橫豎。
3.出自《讀書吟示兒耆》橫傳之遠畫勝文,豎傳之久文勝畫。
4.
古代地位低微的小吏。
1.出自《周禮·天官·內豎》內豎掌內外之通令、凡小事。
2.出自《左傳·昭公四年》皆召其徒,使視之,遂使為豎。
5.
專指宦官。
1.出自《報任少卿書》夫以中才之人,事有關於宦豎,莫不傷氣,而況於慷慨之士乎!
2.出自《遼史·宦官傳·王繼恩》初,皇后以公私所獲十歲已下兒容貌可觀者近百人,載赴涼陘,并使閹為豎。
6.
童仆。
1.出自《楚辭·天問》有扈牧豎,云何而逢?
2.出自《淮南子·人間》豎陽谷奉酒而進之。
3.出自《七愛詩·房杜二相國》茍得同其時,愿為執鞭豎。
7.
小孩。
1.出自《春在堂隨筆》依然一室話喁喁,浮海乘桴婦豎從。
2.出自《書信集·致李秉中》至二月六日,由許多友人之助,始脫身至英租界,一無所攜,只自身及婦豎共三人。
8.
對人的鄙稱。
1.出自《史記·留侯世家》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
2.出自《宋書·恩幸傳·徐爰》及孝武居統,唯極諂諛,附會承旨,專恣厥性,致使治政苛縱,興造乖法,損德害民,皆由此豎。
3.出自《正氣歌》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9.
短小。參見“豎褐”。
1.出自《荀子·大略》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食則??粥不足,衣則豎褐不完。
2.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夫寒者利裋褐
10.
漢字的筆畫之一。從上一直向下,稱“豎”,形狀是“|”。
1.出自《書法津梁·歐陽結字》凡作豎法,直勢易,曲勢難。
11.
姓。春秋鄭有大夫豎拊。見《左傳·昭公十六年》。
1.出自《左傳?昭公十六年》鄭大旱,使屠擊、祝款、豎柎有事於桑山。
1.諸弟。
1.亦作"群居"。
2.眾人共處。
1.眾人的議論。
1.眾僧侶。髡,《說文》云"k(剃)發也"﹑僧人皆剃發,故亦以髡指僧人。
1.萬民;百姓。
1.站立在人群中。
1.亦作"羣寮"。
2.百官。
1.見"羣僚"。
1.諸河流。
2.猶同輩。
1.喻群雄或眾諸侯。
1.亦作"群落"。
2.生存在一起并和一定生存條件相適應的動植物的總體。
1.謂無知的人們。
1.眾獸。
1.眾民。
1.眾民;百姓。萌,通"氓"。
1.佛教語。謂迷失本性的眾生。
1.古稱九州治民的官長,后用以泛指眾諸侯或地方長官。
1.眾兇逆。
1.互相依附,結為黨與。
1.群臣。
2.同類,匹儔。
1.萬事萬物。
2.佛教語。謂眾生。
1.土木的巧工。
1.群眾的情緒;民意。
1.合唱的曲子。大多為一人引端,眾人和聲。
1.群聚貌。引申為隨俗沉浮,碌碌無為。
1.協和一致;共同。
1.指主山川的眾神。
1.一切生物。
2.指百姓。
3.眾儒生,眾書生。
1.百官。
2.眾士人。
1.春秋時代指都邑中的所有住戶。
1.周時偃姓諸國,在今安徽六安﹑舒城一帶。傳說為皋陶的后裔。
1.眾亡魂。爽,精爽。
1.百官。
1.古代大祀﹑中祀以下列在祀典的祭祀。
1.猶群氓。
2.社會風尚。
1.群奸,群小。
1.眾人。
1.眾奸邪。
1.正屋以外的其他房間。
1.同列;儕類。
1.泛指僚屬或群臣。
1.猶群奸。
1.群集而飛。
1.眾小人。
2.謂社會地位卑下的人們,一般指名門望族以外的庶民。
3.仆從,婢妾。
4.諸小國。
1.古代祭祀山林﹑川澤﹑土地之神的名稱。小祀,同大典相對而言。
1.眾心;眾人的心情。
1.結隊而行。
2.種種事跡。
1.千姿萬態;多種多樣。
1.百官萬民。
1.眾奸;眾兇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