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知道;了解。
1.出自《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2.出自《送吳顯道》詩欲往城南望城北,此心炯炯君應(yīng)識。
3.出自《〈山齋先生文集〉序》故上焉者能識性命之情,其次亦能達於治亂之跡。
4.出自《沁園春·雪》詞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2.
認識;識別。
1.出自《史記·刺客列傳》﹝豫讓﹞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
2.出自《與韓荊州書》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
3.出自《資治通鑒·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弘正初得師道首,疑其非真,召夏侯澄使識之。
3.
賞識。
1.出自《搜神記》班進拜流涕,問:“大人何因及此?”父云:“吾死不幸,見遣三年,今已二年矣,困苦不可處。知汝今為明府所識,可為吾陳之,乞免此役。”
2.出自《北齊書·恩幸傳·韓鳳》后主親就眾中牽鳳手曰:“都督看兒來。”因此被識,數(shù)喚共戲。
4.
知識;見解。
1.出自《莊子·山木》侗乎其無識,儻乎其怠疑。
2.出自《舊唐書·劉子玄傳》史才須有三長,世無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長:謂才也,學也,識也。
3.出自《澹定集·〈文藝評論〉改進要點》識自學出,無學而自詡識高,雖充滿教訓口吻,凌厲姿態(tài),其收效亦微。
5.
思想意識。
1.出自《后漢書·馬融傳論》既而羞曲士之節(jié),惜不貲之軀,終以奢樂恣性,黨附成譏,固知識能匡欲者鮮矣。
2.出自《五君詠·阮步兵》阮公雖淪跡,識密鑒亦洞。
6.
知覺。
1.出自《凈業(yè)賦》觀耳識之愛聲,亦如飛鳥之歸林。
7.
相識的朋友;知交。
1.出自《元日感懷》詩異鄉(xiāng)無舊識,車馬到門稀。
2.出自《與參寥子書》平生親識,亦斷往還,理故宜爾。
8.
通“適”。剛才。
1.出自《左傳·成公十六年》識見不谷而趨,無乃傷乎?
1.遠源。
1.謂無遠弗屆;非常高遠。
1.謂遂愿而極盡歡樂之情。
1.謂反復(fù)盡力規(guī)勸。
1.謂事物發(fā)展到極端,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zhuǎn)化。
1.苦戰(zhàn)。
1.《易·離》"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本謂《離》卦兩離繼明,光照四方。因離為火,為日,為君,故后以"極照"喻頌帝王圣明如日光普照天下。
1.最珍貴。亦指最珍貴之物。
1.極其正確,沒有偏頗。
1.極其智慧。
極大值和極小值的統(tǒng)稱。設(shè)函數(shù)f(x)在(x0-δ,x0+δ)(δ>0)內(nèi)有定義,且對于一切x∈(x0-δ,x0+δ)有f(x)≤f(x0)(或f(x)≥ゝ(x0),則稱f(x0)是f(x)的一個極大值(或極小值),又稱x0是f(x)的一個極大值點(或極小值點)。
1.頂點。多謂達到最佳境界或最高﹑最深的程度。
1.謂政治修明,社會升平。
1.所達到的最高程度。
1.竭盡才智和思慮。
1.竭盡忠誠。
1.極其眾多。
1.猶積重難返。指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弊端或某種局面難以改變。用于消極方面。
1.誅殺。極,通"殛"。
1.遍照。
1.謂極為壯觀。
1.盡力顯揚。
1.急促地奔跑。
1.謂盡快完成。
1.謂當死之罪。
1.大醉。
1.至尊的人。指父母。
1.靴子。
1.謂急劇猛烈,以苛刻煩瑣為明察。
1.猶親近。指近侍。
1.古西域國名。在今新疆溫宿阿克蘇一帶。
1.緊要之事。
1.急速流逝。
1.見"佶屈聱牙"。
1.佶屈。
1.聳動貌。
2.戰(zhàn)栗貌。
1.慻悍雄壯貌。
1.猶壯烈。
1.曲折,形容文字艱澀難懂。
(文章)讀起來不順口(佶屈曲折;聱牙拗口)。也作詰屈聱牙。
1.恭順而聰明。
急迫的樣子。
1.急躁。
2.猶嚴酷。
1.形容把東西拉得很緊。
1.象聲詞。
1.樂曲中節(jié)拍加快的樂段。
1.象聲詞。
1.指突然發(fā)生的戰(zhàn)亂。
1.象聲詞。
1.匆忙貌。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