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秋風。
1.出自《魯靈光殿賦》鴻爌炾以爣閬,飋蕭條而清泠。
2.
象聲詞。風聲。參見“飋飋”。
1.出自《唐故宣歙池等州都團練觀察處置使宣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贈左散騎常侍王公神道碑》松楸飋然,石馬矯然。過者必敬,宛陵之阡。
1.猶繁花。
1.民間風俗。農歷正月十五,張燈結彩,歡度元宵節。
1.方言。辦理,處理。
1.發生災荒。
2.指舊社會農民遇到荒年時進行抗租﹑吃大戶等斗爭。
1.方言。眩暈。
1.猶胡鬧。
1.發火,動怒。
1.喧鬧貌。
1.哄鬧;吵鬧。
2.喧鬧貌。
1.遭遇荒年。
2.比喻經濟困難。
3.爭吵;吵架。
1.吵架。
1.亦作"鬧啾啾"。
2.吵鬧貌。
1.猶言鬧聲震天。
1.喝酒并喧鬧。
1.猶鬧翻。
1.亦作"鬧垓垓"。亦作"鬧垓垓"。
2.嘈雜貌。
3.吵鬧;爭吵。
1.方言。擺架子,講排場。
1.擺闊氣。
1.亦作"鬧籃"。
2.熱鬧多事的場合。
1.猶言惹麻煩。
1.方言。原來,結果。
1.一種舞動的龍形圖案。
1.喧鬧貌。
2.爭吵。
1.惹禍;惹出麻煩。
1.方言。猶言鬧翻天。形容氣氛緊張。
1.方言。熱鬧。
1.因意見不合而彼此不和。
1.方言。繁忙;熱鬧。
1.猶言灌米湯。
1.方言→鬧。
1.熱鬧和睦。
1.猶鬧嚷。
1.發生災荒。
1.腹瀉。
1.發脾氣,生氣。
1.方言。生氣吵架。
1.方言。拿槍打仗。
1.猶言拿腔作勢。
1.因不滿意而情緒不安定。
1.見"鬧嚷嚷"。
1.亦作"鬧攘"。亦作"鬧攘"。
2.喧鬧嘈雜貌。
1.亦作"鬧攘攘"﹑"鬧攘攘"﹑"鬧穰穰"。喧鬧嘈雜貌。
2.即鬧蛾。
1.見"鬧嚷"。
1.亦作"鬧熱"。
2.繁盛;熱鬧。
1.喧鬧貌。
1.絡腮胡子。
1.舊時辦喪事所用的鼓樂。
2.謂人死之后死者親屬找種種理由向喪主攪鬧。
1.亦作"鬧埽"。
2.唐代宮女梳的一種發髻。
1.即鬧掃妝。
1.唐代宮女發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