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竹筏,木筏。
2.
同“茬”。
1.
同“查”。木筏。
1.出自《博物志》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
2.出自《楊柳歌》流槎一去上天池,織女支機當見隨。
3.出自《書倪氏屋壁》詩水嬌草媚掩山路,睡槎鴛鴦如畫作。
4.出自《西田招隱》詩人語出垂柳,曲岸漁槎偏。
5.出自《日本雜事詩序》誦是詩也,不出戶牖,不泛海槎,有若臧旻之畫,張騫之鑿矣。
2.
樹的杈枝。
1.出自《行路難》詩君不見長安城北渭橋邊,枯木橫槎臥古田。
2.出自《和邵同年戲贈賈收秀才》朝見新荑出舊槎,騷人孤憤苦思家。
3.出自《昌黎》詩霜槎春砦出,風葉夜旗翻。
4.出自《創業史》為了好看一點,他把大節槎也砍掉了。
3.
樹或農作物砍、割后留下的短樁。
1.出自《朝野僉載》上元中,華容縣有象入莊家中庭臥。其足下有槎,人為出之,象乃伏,令人騎。
2.出自《懶蛋牌子》刨槎的、打柴的,都往屯外走。
4.
短而硬的頭發或胡須。
1.出自《創業史》郭振山滿腮胡槎的臉,漸漸地沉了下來。
5.
茬口。
1.出自呂劇《李二嫂改嫁》有心不信她的話,可和捎的信兒全對槎。
6.
指話茬兒。
1.出自《創業史》“你盡想誰呢?”有萬又開玩笑,好像不由他自己。生寶還是不答這個槎。
7.
古代南方對人民的一種稱呼。
1.出自《黃家洞》詩閑驅竹馬緩歸家,官軍自殺容州槎。
8.
量詞。指在一塊地上,作物種植和生長的次數,一次叫一槎。今多寫作“茬”。
1.出自《創業史》〔郭振山〕很有經驗地說:“水都泡上哩!新槎稻地要早泡。”
9.
象聲詞。參見“槎槎”。
1.出自《十一月十二日賽昭亭神》詩魚傳水鳥飛上山,山大槎槎干吹咽。
2.出自《晝寢效魯直》詩須臾睡覺衙鼓撾,墻頭暝雀聲槎槎。
10.
謂設置樹杈,用以阻攔人馬。
1.出自《圣武記》防莫重於門,槎其外以備敵之焚也。
11.
泛指次,遍。
1.出自《暴風驟雨》他斗我,看他能斗下,這不是斗了三槎了?再來三槎,我姓韓的日子也比你們過得強,不信,你瞧吧。
1.傳說中的黃河之神。
1.成臺階狀或斜坡狀的河岸。
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地方。
1.哺乳動物。體肥胖,后肢發達,毛長而密。穴居森林地區河邊,善游泳,以樹皮及草木植物為食。雄性能分泌河貍香。主要分布在蘇聯和北美洲,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及蒙古人民共和國邊境地區亦產。毛皮與河貍香均極為珍貴。
1.比喻眼看親人受苦而無法搭救的痛苦。
1.見"河溓海夷"。
1.謂送別。
1.神話傳說中的黃河水神巨靈。亦泛指河川之精靈。
地球表面較大的天然水流(如江、河等)的統稱。
1.即檉柳。
見[饸饹]
1.河道,水路。
1.見"河涸海干"。
即鰻鱺”(1234頁)。
1.見"河滿子"。
河兩岸由洪水帶來的泥沙淤積而成的可耕平地。
1.控制河流水勢的閘門。
1.上下眶平正而長的眼睛,大而深的口。古以為圣賢相貌。
1.古指公侯外貌。
越南首都和最大的內河港。人口350萬(1992年)。因被環抱在紅河大堤之內而得名。重要的交通樞紐。工業有機器、建材、紡織等。有科研機構、博物館和河內大學等高校,還有還浸、獨柱寺、巴亭廣場等名勝古跡。
豫劇
曲藝墜的通稱。
1.即織女。
1.即《河女》之章。
1.河邊,沿河的高地。
1.河患平復。多特指黃河水患而言。
1.指護城河。
1.表示夜將盡。
1.治河的士兵。
1.黃河水清,大海干涸。比喻難得遇到的事情。
1.見"河清海晏"。
1.《左傳.襄公八年》"子駟曰《周詩》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杜預注"逸詩也。言人壽促而河清遲。喻晉之不可待。"后以"河清難俟"比喻時久難待。
1.古時傳說黃河水千年一清,因以"河清人壽"極言人之長壽。
1.《宋書.鮑照傳》"元嘉中,河濟俱清,當時以為美瑞,照為《河清頌》,其序甚工。"后以"河清頌"泛指歌頌時世升平的作品。
1.治河的士兵。
河流彎曲的地方。
1.見"河壖"。
1.謂恩澤及人,如河水之滋潤土地。
2.指沿河濕潤之地;河流沿岸。
1.河道阻塞。
1.恒河沙數。佛教以為佛世界如恒河沙數,多至不可勝數。見《金剛經.一體同觀分》。唐黃滔《丈六金身碑》"謂之為有﹐則河沙﹑芥子之說﹐虛誕難測;謂之為無﹐則應現感通之事﹐尋常立驗。"后用以形容數量多得無法計算。
指國家的疆土錦繡~丨大好~。
1.《詩.墉風.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陸德明釋文"《韓詩》云德之美貌"。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如山凝然而重,如河淵然而深,皆以狀德容之美"◇以《河山之德》形容婦人德容之美。
1.黃河邊。
2.即河上公。
中國畫。清代朱耷作。紙本長卷。水墨。畫面為河塘中嶙峋怪石間的一組盛開的荷花。用大寫意畫法寫成,以繁復密集出之。葉面有濃有淡,葉柄有直有斜,花則或藏或露,交錯掩映,充滿生氣。
1.指宋代開封城南到汴河之間的沿河市區,為樂舞諧戲藝人聚集的地方。
2.指河市樂。唐已有之。
1.宋代河市唱戲的藝人◇泛指以樂舞作諧戲的藝人。
1.河道總督的別稱。
1.比喻互不干犯。
1.比喻為避免惹事,雖彼此相關而不去過問。
1.《初學記》卷三引三國魏曹丕《典論》"大駕都許,使光祿大夫劉松北鎮袁紹軍,與紹子弟日共宴飲,常以三伏之際,晝夜酣飲,極醉,至于無知。云以避一時之暑,故河朔有避暑飲。"后因以"河朔飲"指夏日避暑之飲或酣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