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疾行。
1.出自《楚辭·劉向〈九嘆·遠游〉》雷動電發,馺高舉兮。
2.出自《七釋》安翹足以徐擊,馺頓身而傾折。
3.出自《岐邠涇寧四州八馬坊碑頌》骙而翔,馺而走,如龍如彪。
2.
見“馺遝”。連續不斷。引申為盛多貌。
1.出自《文選·陸機〈文賦〉》紛威蕤以馺遝,唯毫素之所擬。
2.出自《蘆浦筆記·白玉樓賦》玉童華女,眾馺踏而云飄。
3.出自《郁離子·九難》高檐楬?以翚騫,曾甍馺沓以云浮。
4.出自《鳳凰臺上憶吹簫·湯陰城外十里絲楊夾堤互引額以柳廊名極俊詞以紀之》詞洪水潺湲,爵臺馺遝。
3.
見“馺遝”。馬疾走。泛指疾行。
1.出自《慰忠祠》詩吏卒慘欷歔,商民駭馺??。
2.出自《徐月鹿水部署中喜遇八弟退谷》詩君言黃河邊,兵馬正馺遝。
4.
見“馺遝”。喻迅速傳播。
5.
見“馺遝”。喻奔波。
6.
見“馺莎”。眾盛貌。
1.出自《神樹賦》上既馺莎以受澤兮,下亦庵藹而布遠。
1.巡視邊疆。
1.謂方便行事。
1.行進的乘騎。鑣,馬銜。
1.猶行客。指旅人。
1.領兵;用兵。
1.傳播疾病的惡鬼。
1.僧侶游方時所帶的缽盂。亦借指人們出行時所攜的食具。
1.品行卑鄙。
1.捕捉。
1.走路不遵循正道。比喻做事為學走捷徑。
1.不可做。
2.行不到。
3.謂行路艱難。
1.見"行不得也哥哥"。
1.模擬鷓鴣的鳴聲。用以表示行路的艱難。
1.動不動。表示很容易發生某種行動。
1.謂犯過的錯誤不再犯。語出《論語.雍也》"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1.謂言行不一。
1.表示自己是個硬漢,對別人毫無隱瞞。
1.謂做事有主見,不隨便附和別人。
1.不走有危險的地方。
1.行不通。
1.不能通行。
1.走路不抄小道。《論語.雍也》"有淡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后以"行不由徑"比喻為人正直或舉止端方。
2.見"行不從徑"。
1.謂行動不踰越法度。
1.流通錢幣。
1.行走。
1.謂巡行所屬部域,考核政績。
1.行賄。
2.出納錢財。
3.古代婚禮納聘之稱。
1.端送菜肴。
2.指端送菜肴的人。
1.謂行參見問候之禮。
《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意為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隱◇遂用行藏”指行跡、出處問其行藏|殺馬毀車從此逝,子來何處問行藏。
1.品行操守。
1.介于行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法字體。
2.行書與草書的并稱。
1.趕牲口的鞭子。策,馬鞭。
2.實行決策。
1.遞送茶水。
2.舊指婚約決定后男方送定禮。
1.亦作"行襜"。
2.車行時所掛的帷帳。
1.見"行幨"。
1.佛教語。謂打坐靜修。
1.裹足布;綁腿布。古時男女都用◇惟兵士或遠行者用。
1.行跡,行蹤。
1.途中分娩。
1.發行紙幣。
1.猶行在。
〈方〉見〖天車〗。 另見xíngchē。
1.行走時揚起的塵埃。常用以形容遠行者。
1.巡行軍陣。陳,通"陣"。
1.謂議和。
1.品德的養成在于能思考。現解為做事成功要動腦筋。
1.古代守城拒敵的設備。
2.臨時建成的城垣。
3.即行像。
1.路程;旅程。
2.上路;就道。
3.猶行裝。
1.可供行走的田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