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軟(跟“剛”相對)。
2.
動詞
使柔軟。
3.
形容詞
溫和;不強烈(跟“剛”相對)。
4.
名詞
(Róu)姓。
5.
動詞
〈書〉安撫。
1.
草木始生;幼嫩。
1.出自《詩·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2.出自《魚溝懷家》詩柳嫩桑柔鴉欲乳,雪消冰動麥初齊。
3.出自《一枝花·不伏老》套曲花攀紅蕊嫩,柳折翠條柔。
2.
軟;弱。與“剛”相對。
1.出自《易·坤》坤至柔,而動也剛。
2.出自《莊子·天運》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
3.出自《后漢書·臧宮傳》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
4.出自《吳農備荒議上》又謂晚稻粒柔以肥,良于早收粒剛之秈稻,故兌白糧之漕,必須晚稻。
3.
指柔軟之物。
1.出自《詩·大雅·蒸民》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
2.出自《擬古詩》折柔將有贈,延意千里客。
3.出自《城南聯句》脫實自開坼,牽柔誰繞縈?
4.
柔化;使變弱。
1.出自《莊子·在宥》老聃曰:“女慎無攖人心。”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強。
2.出自《古離別》詩春芳役雙眼,春色柔四支。
3.出自《勘估寶山縣海塘工程折》舊塘本嫌陡直,收分過少,不足以柔潮勢。
5.
溫和;溫順。
1.出自《禮記·內則》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
2.出自《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且夫牛馬維婁,委己者也,而柔焉。
3.出自《女史箴》婦德尚柔,含章貞吉。
4.出自《北齊書·蘭陵王孝瓘傳》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
6.
懷柔,安撫。參見“柔遠能邇”。
1.出自《左傳·文公七年》叛而不討,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懷?
2.出自《蝦鱔篇》高念翼皇家,遠懷柔九州。
3.出自《金史·李石傳》北俗無定居,出沒不常,惟當以德柔之。
4.出自《中秋嶰筠尚書招余及關天培飲沙角炮臺眺月有作》詩大宣皇威震四裔,彼伏其罪吾乃柔。
7.
浸漬;潤澤。參見“柔麻”。
1.出自《禮記·內則》搗珍,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脢,每物與牛若一,捶反側之,去其餌,孰出之,去其??,柔其肉。
2.出自《國語·鄭語》祝融亦能昭顯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
3.出自《淮南子·說山》厲利劍者,必以柔砥。
4.出自《酬鄭從事宴望海亭》詩欲將滑甘柔藏府,已被郁噎沖喉嚨。
8.
靈活,靈巧。
1.出自《莊子·山木》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9.
侯國名。漢瑯邪郡有柔國。在今山東省臨沂市境內。見《漢書·地理志上》。
1.出自《漢書?地理志》(瑯琊郡)縣五十一:……柔,侯國。
10.
姓。西夏有柔思義。見《金史·交聘表下》。
1.出自《金史?交聘表下》夏武節大夫柔思義、宣德郎焦思元等賀天壽節。
1.見"支祁"。
由于某些過敏因素(如吸入花粉、工業粉塵、進食魚蝦等)及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的以支氣管阻塞為特點的疾病。特征是陣發性帶有哮鳴音的呼吸困難、咳嗽、咳痰,呈反覆發作。一般春、秋季節發病率較高,20%病人有本病的家族史。
1.支援前線。
1.使用。
2.費用。
3.排遣。
4.調遣,派遣。
1.旁支親屬。
1.到邊疆支援建設的青年。
1.猶領情。
1.見"支左詘右"。
1.灌溉系統中,從干渠引水到斗渠的渠道。
1.開支;領取。
1.謂支持得住。
1.見"支沙"。
1.亦作"支殺"。亦作"支煞"。
2.戲曲中常用的形容詞詞尾。
3.赼趄,行走困難貌。
1.見"支沙"。
1.直豎貌。
1.見"支機石"。
差遣使喚人做事支使人|受人支使|以后你別來支使我。
1.支吾掩飾。
1.猶言指手畫腳。
1.支部書記的簡稱。
表示纖維和紗線粗細程度的一種單位。以一定重量的纖維或紗線在公定回潮率時所具有的長度表示。分英制支數和公制支數兩種。前者多用于棉紗線;后者多用于毛、麻和化纖混紡紗線。現已統一改用特克斯(簡稱特”),支數不再單獨使用。
1.應付,敷衍。
1.方言。茁壯的樣子。
1.梵語caitya(巴利語cetiya)的音譯。也譯作"制底"﹑"制多"等。原義集聚,佛火化后以土石﹑香柴積聚而成的紀念物。亦為塔﹑剎的別名。
1.指整個身體。亦僅指四肢。
1.猶償還。
1.旁出的樹枝。
2.引申指從屬的或次要的部分。
1.支付的憑證。
1.亦作"支托"。
2.支吾推托。
1.支部委員或支部委員會的簡稱。
1.支部委員會或支部委員會會議的簡稱。
1.次要職位。
①用話應付搪塞;說話含混閃躲支吾其詞|言語支吾|這分明是支吾的話。②支撐;支持住不倒下支吾不住,只得退走|她支吾著回到家里,就躺倒了。③應付;對付不必分付,自有道理支吾|若非君瑞,以書相救,怎地支吾?
1.見"支吾"。
1.見"支吾"。
1.象聲詞。
1.指分家。
鐵路網內從干線通往附近的工礦基地(企業)或林區、港區等的分支線路。一般多為盡頭式鐵路。
1.見"支銷"。
1.亦作"支消"。
2.耗費,開銷。
1.卸下出售。
1.晉高僧支遁和高士許詢的并稱。兩人友善,皆善談佛經與玄理。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支道林﹑許掾諸人共在會稽王齋頭,支為法師,許為都講,支通一義,四坐莫不厭心;許送一難,眾人莫不抃舞,但共嗟詠二家之美,不辯其理之所在。"后以喻僧人和文士的交誼。
1.猶支辭。
1.猶繁瑣。
1.謂互相支持,互相依靠。
1.樹枝和葉子。喻旁系親屬或同門轉相傳授的弟子。
1.宋賦稅的輸納方式。送納賦稅有固定處所,而以有馀補不足,則移此輸彼,移近輸遠,謂之支移。支移遠近以戶等高下而定。宋哲宗時,陜西分三等,鄉村第一﹑二等戶三百里﹑第三﹑四等戶二百里,第五等戶一百里。若非期限緊迫或戰爭急需,允許人戶納腳錢以免支移,成為變相加稅。腳錢亦按等征收,且不斷增重,甚至與正稅相當。也有既不免支移,仍須添納腳錢的。
1.以手托下巴。
1.流派,支派。
2.旁系宗族。
1.后代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