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晉高僧支遁和高士許詢的并稱。兩人友善,皆善談佛經與玄理。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支道林﹑許掾諸人共在會稽王齋頭,支為法師,許為都講,支通一義,四坐莫不厭心;許送一難,眾人莫不抃舞,但共嗟詠二家之美,不辯其理之所在。"后以喻僧人和文士的交誼。
1.猶言濫竽充數。
1.謙言辱居其位或愧得其名。
1.無恥貌;不知羞愧貌。
1.玷污,玷辱。
1.謙詞。謂對方忝辱其身份而私昵于己。
1.玷污。
1.謂受之有愧的幸遇。
1.猶言忍辱而厚顏。
2.指無恥而厚顏。
1.猶忝越。
1.謙詞。謂愧對超過自己才德的職位。
1.愧居其職。
1.敗亡。
1.滅亡。
①困苦華夏鼎沸,黎元殄瘁。②枯萎枝葉殄瘁,無聲無色。
1.見"殄瘁"。
1.廢棄。
1.殲滅。
1.滅絕。
1.殺戮。
1.隱沒。
2.絕滅。
1.靡費。
1.消滅;滅絕。
1.消滅﹑平定,蕩平。
1.猶傷害。
1.亦作"殄息"。
2.消滅;息滅。
1.殺盡。
1.殺害。
1.覆亡。
1.偷竊。
1.趁人不備進入。
1.亦作"腆默"。
2.羞慚不語。
1.羞愧。
1.謂厚顏冒昧。
1.靦腆。
1.見"腆嘿"。
1.羞澀貌。
2.猶厚顏。
1.謂設膳滌器﹐以奉長者。語出《書.酒誥》"厥父母慶﹐自洗腆﹐致用酒。"
1.厚顏。
1.善養。
1.羞愧貌。
2.厚顏無恥貌。
1.羞愧的臉色。
2.厚顏。
1.病貌。
1.吐舌貌。
1.謂以舌品味。
1.厚賜。
1.物重貌。
1.古代冠冕上懸系塞耳玉的帶子。
1.即鎮圭。六瑞之一。為古代帝王受諸侯朝見時所執,象征安定天下四方之意。
1.吐舌貌。
輕薄;不自重行為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