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用手搓擦。
2.
動詞
用手反復推壓搓弄東西,使變軟或成球形。
3.
動詞
使東西彎曲。
1.
使木彎曲或伸直。
1.出自《易·系辭下》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2.出自《漢書·公孫弘傳》臣聞揉曲木者不累日。
2.
順服。
1.出自《詩·大雅·崧高》揉此萬邦,聞于四國。
2.出自《平江縣王文正公祠堂記》昔王文正公宰是邑,民甚愛之,生為奉祠,豈非公能以揉其民於平,而不以刑迫其民於險歟?
3.出自《創業史》素芳這幾年也揉順啰,她不敢胡來的!
3.
牽引;攀援。
1.出自《新灘阻風》詩孤舟倦鴉軋,短纜困牽揉。
2.出自《徐霞客游記·游天臺山日記》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緣崖,蓮舟不能從。
3.出自《霞外捃屑·里事·揉渡船》越中野渡,方舟中流,引繩兩端,分系於岸,渡者曳繩出水置舟中,欲東則舟掣而東,西亦如之,呼曰揉渡船。
4.
摩擦;搓挪。
1.出自《齊民要術·脯臘》細切蔥白,搗令熟。椒、姜、橘皮皆末之。以浸脯,手揉令徹。
2.出自《照鏡》詩暖手揉雙目,看圖引四肢。
3.出自《倦尋芳·閨思》詞恨疏狂,待歸來、碎揉花打。
4.出自《寒夜》她忽然取下眼鏡,用力揉了幾下眼睛,又把眼鏡戴上繼續工作。
5.
搔;撓。
1.出自《魔合羅》懸望妻兒音信杳,急煎煎心癢難揉。
2.出自《荊釵記·團圓》教我揵耳揉腮。
6.
混合;融和。
1.出自《貞曜先生墓志銘》先生生六七年,端序則見,長而愈騫,涵而揉之,內外完好。
2.出自《玉梅令》詞便揉春為酒,翦雪作新詩,拚一日、繞花千轉。
3.出自《四世同堂》一個具有愛和平的美德的民族,敢放膽的去打斷手足上的鎖鐐,它就必能剛毅起來,而和平與剛毅揉到一起才是最好的品德。
7.
古琴演奏手法的一種。
1.出自《紅樓夢》還有吟、揉、綽、注、撞、走、飛、推等法,是講究手法的。
2.出自《老殘游記》一段以后,散泛相錯,其聲清脆;兩段以后,吟揉漸多。
8.
通“鞣”。參見“揉革”。用鞣料使獸皮柔韌。
1.出自《縱難送曹生》天下笵金,摶垸、削楮、揉革、造木幾,必有伍。
9.
通“蹂”。參見“揉藉”。踐踏擠壓。
1.出自《池北偶談·談異三·義蜂?!?/span>金山有義蜂?!渫鯏?,群蜂相揉借,爭死之,不下萬余。
1.官吏的薪金。
1.作為俸祿支付的絹。
1.俸銀和養廉銀的合稱。
1.猶俸米。
1.唐宋官員除俸祿外,又給食料﹑廚料等(折成錢鈔謂之料錢),二者合稱"俸料"。
1.俸金與祿米。亦泛指俸祿。
2.舊指學官的俸祿與廩生的膳食津貼。
封建時代官吏的薪水。
1.舊時官吏任職滿一定年限后,得依例升調,稱為"俸滿"。
1.舊時京官的俸祿,以米支給者謂之俸米。
1.官吏所得的薪金。也寫作"奉錢"。
1.官吏擔任某一職務時間較短,資歷較淺。參見"俸深"。
1.猶俸賜。請,通"?",受賜。
1.領取俸祿的憑證。
1.官員的俸祿收入。
1.泛指作為俸祿的錢物。
1.官吏擔任某一職務時間較久,資歷較深。
1.指俸祿和食料。
1.領取俸祿的憑證。
1.舊指官兵的俸祿和糧餉。
1.指官員的年俸和月薪。
1.糈,米。古代或用糧米支給官俸,因以"俸糈"借指俸祿。
1.見"俸恤"。
1.支付官員俸祿的銀兩。
2.指俸祿。
1.俸祿所馀。
1.俸祿。
1.見"俸資"。
1.亦作"俸貲"。
2.官吏所得的薪金。
1.猶俸祿。
1.指一切佛陀,亦指各種佛像。
1.佛郎機銀餅的省稱。即銀洋錢。
1.相傳為佛陀所用的食缽。
1.佛教經典的總稱。通稱"大藏經"﹑"一切經"。
1.即麥草,麥桿。
1.亦作"佛場"。
2.做佛事的場所。
1.佛教謂教導眾生成佛之法。因其為唯一之法,故又名"一佛乘"﹑"一乘"。
2.佛教經典。
1.即佛牙。
1.比喻事情之難得。
1.猶佛堂。奉祀佛像的處所。
1.佛法之道。
2.成佛之途。比喻最好的出路。
3.佛教與道教的并稱。
1.即伏道艾。宋時以為艾中之佳品,因其產于湯陰伏道,故稱。古代端午節用以辟邪。
1.供于佛前的燈火。
1.謂超脫生死﹑滅絕煩惱的境界。
2.猶佛。
3.指寺院。
1.皈依佛門的信徒的通稱。
1.謂佛法的真諦。
佛教的經典 。
1.寺院供奉佛像的大殿。
1.即佛頭菊。菊花的一種?;ㄐ拇蠖黄?,似佛頂,故名。詳"佛頭菊"。
1.比喻懶散呆滯﹑推撥不動的人。
2.踢毽子的一種架式。
1.即蠶豆。
1.古代官宦人家于清明上墳時,焚燒紙錢制成的旗旛﹑傘蓋,此種祭禮謂之"佛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