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指秤錘。
2.
動詞
〈書〉稱量。
3.
名詞
權力,權柄,職責范圍內支配和指揮的力量。
4.
名詞
權利。
5.
名詞
勢力,有利形勢。
6.
動詞
權變;權宜。
7.
副詞
姑且;暫且。
8.
名詞
(Quán)姓。
9.
〈古〉又同“顴”。
1.
亦作“権”。
2.
稱量。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2.出自《漢書·律歷志上》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權輕重者不失黍絫。
3.出自《清朝野史大觀·清代述異·蘭陵莊氏》即自入井,運金以出,窮日之力乃盡,至公堂權之,得三十萬兩有奇。
3.
衡量,比較。
1.出自《呂氏春秋·舉難》且人固難全,權而用其長者,當舉也。
2.出自《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冀州刺史王芬……謀廢靈帝
3.出自《中國國會制度私議》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
4.
平均;平衡。
1.出自《周禮·考工記·弓人》九和之弓,角與干權。
2.出自《雜詩》截橑為欂櫨,斷楹以為椽。束蒿以代之,小大不相權。
3.出自《井田》取天下之田,與天下之民,合計其數而權之,而民各分其可得之田。
5.
權柄,權力。
1.出自《穀梁傳·襄公三年》故雞澤之會,諸侯始失正矣,大夫執國權。
2.出自《論衡·程材》臨民則采漁,處右則弄權,幸上則賣將。
3.出自《斬邪留正詩》手握乾坤殺伐權,斬邪留正解民懸。
4.出自《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十四件大事》地主政權既被打翻,族權、神權、夫權便一概跟著動搖起來。
6.
權利。參見“權利”。
1.出自《亞細亞青年的光明運動》我們相信人類都有勞動權。
2.出自《且介亭雜文末編·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近閱日報,有保護版權的廣告。
7.
威勢。
1.出自《逸周書·大戒》權先申之。
2.出自《史記·蘇秦列傳》是故夫衡人日夜務以秦權恐愒諸侯以求割地。
3.出自《讒書·風雨對》風雨雪霜,天地之權也。
4.出自《途中寄尚書晏相公二十韻》秋權摧物不見跡,但使萬古生愁悲。
8.
重,重于。
1.出自《戰國策·齊策三》﹝蘇秦﹞謂楚王曰:“齊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挾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權王也?!?/p>
9.
秉,持。
1.出自《潛夫論·勸將》權十萬之眾,將勇杰之士。
2.出自《送苑論登第后歸覲詩序》是歲小司徒顧公守春官之缺,而權擇士之柄。
3.出自《三國志平話》呂后權國,三人并不知反與不反,乞宣太后,便見端的。
10.
謀略,計謀。
1.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后勁。
2.出自《漢紀·高祖紀二》權不可預設,變不可先圖。
3.出自《新唐書·張守圭傳》創痍之余,詎可矢石相確,須權以勝之。
4.出自《三國演義》倘賊憑險深藏,使我士馬不得逞其能,奇變無所用其權,則天威屈矣。
11.
權宜,變通。古代常與“經”對言。
1.出自《易·系辭下》井以辯義,巽以行權。
2.出自《鹽鐵論·詔圣》高皇帝時,天下初定,發德音,行一卒之令,權也,非撥亂反正之常也。
3.出自《儒林外史》禮有經,亦有權,想沒有什么行不得處。
12.
唐以來稱試官或暫時代理官職為“權”。
1.出自《舊唐書·高祖紀》天策上將府司馬宇文士及,權檢校侍中。
2.出自《鼠璞·權行守試》本朝職事官,并以寄祿官品高下為權行守試。侍郎、尚書,始必除權,即真后始除試守行。予考之漢,試守即權也……權字唐始用之。韓愈權知國子博士,三歲為真。
3.出自《林則徐日記·道光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又十八里衛輝府城,鄒鐘泉現權此郡。
13.
充當,當作。
1.出自《水仙子·湖上小隱》曲樂琴書桑苧村,掩柴門長日無人。蕉葉權歌扇,榴花當舞裙,一笑開樽。
14.
副詞。姑且,暫且。
1.出自《漢書·王莽傳上》臣聞周成王幼少,周道未成,成王不能共事天地,修文武之烈。周公權而居攝,則周道成,王室安;不居攝,則恐周隊失天命。
2.出自《文選·左思〈魏都賦〉》權假日以余榮,比朝華而庵藹。
3.出自《儒林外史》今夜就在這店里權住一宵。
4.出自《迷羊》因為出城回家,北風刮得很冷,所以路過安樂園的時候,便也不自意識地踏了進去,打算權坐一坐,等風勢殺一點后再回家去。
15.
黃色。
1.出自《經義述聞·通說上》黃色之名,則有若權、若蠸、若華。
2.出自《爾雅草木蟲魚鳥獸釋例下》“權”就“權輿”皆本黃色之意。黃華,黃英,《雅》有明文。蟲之“蠸輿父”,注以為瓜中黃甲小蟲。是凡色黃者謂之“權”,長言之則為“權輿”矣。余疑“權”即“?”之初字。
16.
木名。
1.出自《爾雅·釋木》權,黃英。
2.出自《爾雅·釋草》權,黃華。
3.出自《說文·木部》權,黃華木。
17.
北斗七星之一。也叫天權。北斗第四星。參見“北斗星”。
1.出自《看云隨筆·我的筆名》總之我覺得沒有意思,而且有北斗星的關系的號——“星杓”,也不中意,還不如叫做槐壽的好。
18.
古國名。春秋時滅于楚。故都城在今湖北省當陽市東南。
1.出自《左傳·莊公十八年》初,楚武王克權,使斗緡尹之。以叛,圍而殺之,遷權于那處,使閻敖尹之。
19.
佛教語。方便。與“實”相對。適于一時之法曰權,究竟不變之法曰實。
1.出自《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導亡機之權,而功濟塵劫。
2.出自《摩訶止觀》權謂權謀,暫用還廢;實為實錄,究竟旨歸。
20.
通“顴”。面頰。
1.出自《文選·曹植〈洛神賦〉》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2.出自《赭白馬賦》雙瞳夾鏡,兩權協月。
21.
姓。唐有權德輿。
1.出自《集韻??韻》權,姓。
22.
秤。測定物體重量的器具。
1.出自《論語·堯曰》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
2.出自《漢書·律歷志上》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
3.出自《傳疑錄》權以權輕重也。五權之法,銖、兩、斤、鈞、石,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23.
指秤錘。
1.出自《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正權概。
2.出自《論替換李楚琳狀》夫權之為義,取類權衡。衡者稱也,權者,錘也。
24.
古星群名。即軒轅。主要分布在獅子座。參閱《史記·天官書》。
1.恐懼貌。
1.恐懼。
1.謂因恐懼而屏息。
1.象聲詞。促織的叫聲。
1.猶迭貫。
1.亦稱"揲蓍草"。
2.數蓍草。古代問卜的一種方式。
1.見"揲蓍"。
1.指高壽的人。
1.《易.離》"大耋之嗟﹐兇。"王弼注"嗟﹐憂嘆之辭也……至于耋老有嗟﹐兇矣。"后因以謂老年而憂嘆。
1.年老。
2.老年人。
1.老吏。
1.高壽。
1.年高望重之民。
1.高壽之人;老人。
1.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國名。
1.見"詄蕩蕩"。
2.橫逸豪放。
1.空曠無際貌。
1.猶詄蕩♂逸豪放。
1.豪放飄逸。
1.屢次,多次。
林木青翠重疊峰巒~ㄧ層林~。
1.屢遭。
1.重疊的鼓聲。
人上架人,重疊成各種形式,是體操、雜技表演項目之一。
1.重疊而秀出。
電影、電視片中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內容不同的畫面重疊印在一起,用于表現劇中人的回憶、幻想,或構成并列形象。
兩個字或幾個字的韻母相同叫疊韻,例如‘闌干’、‘千年’。
重疊的山峰重巒~。
1.碟子。
1.公文。
1.行文通報。
1.以文書征聘。
1.下呈上的文書。
2.清制,凡官文書,上行下行平行,各別其制"府佐貳行知府,州縣佐貳行州縣,各用牒呈;直隸州知州行知府,用牒呈;兩司首領行知府,用牒呈;府廳于提督用牒呈;司道于司道用牒呈;州縣于副將用牒呈。"參閱《清會典.禮部.儀制清吏司四》。
1.迭迭﹐頻頻。
1.公文。
1.猶典籍。
1.上書陳述。
1.猶名冊。
1.即譜牒。家譜。
1.猶奏札。
1.謂書于簡牒。
1.訟辭﹐訴狀。
1.公文;文書。
1.正式任用。
1.復姓。北齊有牒云樂。見《通志.氏族五》。
1.訴訟文書。
2.官府的文書﹑證件。
1.高峻貌。
1.高峻。
2.高峻的山。
1.三十年代從歐洲傳入中國的一種類似扶乩的迷信活動。其法將一瓷碟覆于雜寫文字之紙上,碟底畫一箭頭以為標志。三人各以一指按碟使之轉動。轉動停止,視箭頭所指之文字以臆測其意。起初在廣東流行,一九三三年時傳至上海。
1.酒菜;酒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