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供歌唱、演奏的作品。
2.
名詞
歌的樂調(yuèdiào)。
3.
名詞
一種韻文形式,出現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多用口語,用韻也更接近口語。一支曲可以單唱,幾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幾套曲子寫成戲曲。
1.
樂曲;歌譜。
1.出自《國語·周語上》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
2.出自《宋史·樂志十七》自后因舊曲創新聲,轉加流麗。
3.出自《買陂塘·登白纻山》詞更何情緒,來顧曲中誤。
4.出自《論衡·定賢》曲妙人不能盡和,言是人不能皆信。
2.
一種韻文形式。廣義的曲包括秦漢以來各種可以入樂的樂曲,如漢及唐宋的大曲、民間小調等。一般多指宋金以來的南曲和北曲。同詞的體式相近,但句法較詞更為靈活,多用口語,用韻也更接近口語。一支曲可以單唱,幾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幾套曲子寫成戲曲。亦泛指樂曲的唱詞。
1.出自《楠竹歌》曲短意長歌不盡,愿將生命化竹枝!
3.
量詞。用于歌曲或樂曲。猶支、首。
1.出自《魏書·樂志》太武皇帝破平統萬,得古雅樂一部,正聲歌五十曲。
2.出自《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夷歌一曲,未足消憂;猿鳴三聲,沾衣無已。
3.出自《題汶上旅壁》詩不堪老去重來宿,還聽韋娘一曲歌。
4.出自《烈風雷雨》詩好一曲悲壯的歌聲,那余音哀厲是永遠長存在人人的心中!
1.木制的閘門。
1.木制的柵欄門。
1.棧道。
1.粗大的木材。
1.木制的拐杖。
1.木制的枕頭。
1.古代吐蕃別族青唐羌人語譯音,意為龍頭,指兄弟輩中有權威的長兄。
1.古代五行官之一。
1.樹木的汁液。
1.生于木上的真菌類植物。一說為紫芝的別名。
1.木柱;木材。
1.古代木制的手銬。
1.粗大的木材。
1.車廂的木格欄。即車廂前面和左右兩面橫直相交的欄木。
1.藤黃科常綠喬木。又名山桔子。產于廣西的一種果樹。亦指其果實。
1.木制的神位。上書死者姓名以供祭祀。又稱神主。俗稱牌位。
2.指木制的社神神位。
1.木頭樁子。
1.木槌。
1.即櫌。一種敲打土塊﹑平田的農具。
1.果名。即獼猴桃。也叫楊桃。
2.泛稱木本植物的果實。
3.拆"李"字。
1.一種假箭,箭鏃以木削制而成。
1.木制穿孔工具。
1.木匠工作處,木工作坊。
1.五行學說指"以木德王"的王朝的世運。
1.指西南少數民族中的小首領。
1.上下眼皮。
1.射擊﹑攻擊或尋求的對象。
2.想要達到的境界或目的。
又稱目的程序”。源程序經過專門的軟件翻譯、加工后得到的程序。有的可直接裝入計算機內存中運行,有的需進一步加工后才能由計算機執行。
企業根據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層次和自身的生產經營能力,確定其產品或服務的一定銷售對象。如有的服裝企業以滿足兒童需要專門生產童裝;有的旅游公司以老年人為主要服務對象開展旅游服務活動。
1.猶言分門別類。
1.兵卒中的小頭領。
1.水波似的目光。
2.謂目光流盼如水波。
1.眼睛來不及觀賞。形容景物優美繁多。
1.眼睛不隨便亂看。形容為人正派。
1.眼睛看不見自己的睫毛。比喻人無自知之明。語出《韓非子.喻老》"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1.上下眼毛沒有交合,即沒有合眼。多形容心情不安而長夜不眠。
1.眼睛不忍看視。形容景象悲慘。
1.見"目不忍視"。
1.眼睛不忍看視。形容景象極其悲慘。
1.謂讀書很少或沒讀過書;不甚識字或不識字。
1.美好新奇的事物太多,眼睛來不及看。
也作目不暇給”∶東西太多,眼睛來不及看貨物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
1.眼睛不向旁邊看。形容為人正派。
1.見"目不邪視"。
1.見"目不識書"。
眼珠一轉也不轉地看,形容人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家都目不轉睛地望著她細心聽,惟恐遺漏了一個詞兒。
1.憑眼睛測量。
1.即瞠目。形容驚訝的樣子。
1.通過眉目傳情來結成親好。
2.眼見。
1.目擊;目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