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精品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七里香社区在线看,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频道日韩,4949澳门今晚开奖结果

刷刷題

【策】的拼音、怎么讀

策

拼音:

繁體:策

筆畫:12

部首:竹

五筆:tgmi

結(jié)構(gòu):上下

五行:木

基本釋義

1.

名詞

古人在竹片或木片上書寫,編集成冊的叫策。

2.

名詞

古代考試的一種文體,多就政治和經(jīng)濟問題發(fā)問,應(yīng)試者對答。

3.

名詞

我國數(shù)學上曾經(jīng)用過的一種計算工具,形狀跟“籌”相似。清代初期把乘法的九九口訣寫在上面以計算乘除和開平方。參看“籌”。

4.

動詞

計謀,措施。

5.

名詞

(Cè)姓。

6.

名詞

古代的一種馬鞭子,頭上有尖刺。

7.

動詞

用策趕馬。

詳細釋義

1.

亦作“笧”。亦作“筞”。亦作“?”。

2.

驅(qū)趕騾馬役畜的鞭棒。

1.出自《左傳·襄公十七年》左師為己短策,茍過華臣之門必騁。

2.出自《鹽鐵論·后刑》良工不能無策而御。

3.出自《漢書·萬石君傳》慶為太仆,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shù)馬畢,舉手曰:“六馬。”

4.出自《抱樸子·正郭》遨集京邑,交關(guān)貴游,輪刓?弊,匪遑啟處。

5.出自《智囊補·捷智·宗典等》宇文泰與侯景戰(zhàn),泰馬中流矢,驚逸,泰墜地,東魏兵及之,左右皆散,李穆下馬,以策擊泰背。

3.

引申為駕馭馬匹的工具,包括韁繩之類。

1.出自《文選·傅毅〈舞賦〉》命遣諸客,擾躟就駕,仆夫正策。

4.

用鞭棒驅(qū)趕騾馬役畜等。

1.出自《論語·雍也》孟子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也。”

2.出自《韓詩外傳》馬力殫矣,然猶策之不已,所以知佚也。

3.出自《〈抱樸子〉內(nèi)篇自序》豈敢力蒼蠅而慕?jīng)_天之舉,策跛鱉而追飛兔之軌。

4.出自《物妖志·獸類·狐》鄭子見之驚悅,策其驢,忽先之,忽后之,將挑而未敢。

5.出自《新排長》馭手放開閘,向紅馬策了頂響的一鞭。

5.

引申為駕馭。

1.出自《抱樸子·暢玄》乘流光,策飛景,凌六虛,貫涵容。

2.出自《雜說》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6.

督促;使進步。參見“策勉”、“策勵”。

1.出自《吊道澄法師亡書》宜應(yīng)共相策勉,弘遵舊業(yè)。

2.出自《經(jīng)歷》我常自策勉,認為報答這樣的深情厚惠于萬一的途徑,是要把在社會上所獲得的信用,完全用在為大眾謀福利的方面去。

7.

手杖;拐棍。

1.出自《莊子·齊物論》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jù)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

2.出自《空靈山應(yīng)田叟》詩曳策背落日,江風鳴梢梢。

3.出自《集異記·劉禹錫》禹錫乃退立床下,支策以觀之。

8.

拄著;拄著棍杖。

1.出自《歸園田居》詩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2.出自《同徐城季明府游重光寺題晃師壁》詩竹風清磬晚,歸策步蒼苔。

3.出自《物妖志·獸類·狐》少時,蕭出,著紫蜀衫,策鳩杖。

9.

引申為扶持;架起。

1.出自《靈壽杖歌》左扶右策夾以二童子,下可涉園徑,上可凌坡陁。

2.出自《楊家將》可憐打得他皮開肉綻,鮮血迸流,帳下見者無不酸鼻,仁美令府門外從人即策之去。

10.

古代用以記事的竹、木片,編在一起的叫“策”。亦借指書簡,簿冊。

1.出自《儀禮·聘禮》若有故,則卒聘,束帛加書將命,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於方。

2.出自《國語·魯語上》書以為三?。

3.出自《論衡·問孔》言出於口,文立於策,俱發(fā)於心,其實一也。

4.出自《潮州刺史謝上表》編之乎詩書之策而無愧,措之乎天地之間而無虧。

5.出自《三代因革論一》刑者,情之百易者也,書之策不可盡也。

11.

引申為予人書簡。

1.出自《法言·重黎》至蠡策種而遁,肥矣。

12.

古代君主對臣下封土、授爵、免官或發(fā)布其他教令的文檔。

1.出自《左傳·昭公三年》夏四月,鄭伯如晉、公孫段相,甚敬而卑,禮無違者,晉侯嘉焉,授之以策。

2.出自《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四》昔吾先君桓公,予管仲狐與谷,其縣十七,著之于帛,申之以策,通之諸侯,以為其子孫賞邑。

13.

引申為策命;策免。

1.出自《漢紀·平帝紀》莽(王莽)怒策尤為庶人,以董忠代之。

2.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先主﹞策亮為丞相。

14.

給有功者以獎賞。

1.出自《十二硯齋落成自題》詩驕語妻孥須上賞,亟將餅餌策奇勛。

2.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事成,策汝功,不成,同汝貶。

15.

古代考試取士,以問題令應(yīng)試者對答謂策。

1.出自《漢書·杜欽傳》其夏,上“成帝”盡召直言之士詣白虎殿對策,策曰:“天地之道何貴?王者之法何如?”“六經(jīng)”之義何上?人之行何先?取人之術(shù)何以?當世之治何務(wù)?各以經(jīng)對。

2.出自《顏氏家訓·勉學》明經(jīng)求第,則顧人答策;三公九?,則假手賦詩。

3.出自《獨孤府君墓志銘》元和元年,對詔策,拜右拾遺。

4.出自《歸田瑣記·陳實百問策》成祖命解縉發(fā)策,以七十二賢,賢賢何德,二十八將,將將何功為問。

16.

泛指考試。

1.出自《漢書·揚雄傳下》鄉(xiāng)使上世之士處虖今,策非甲科,行非孝廉,舉非方正,獨可抗疏,時道是非,高得待詔,下觸聞罷,又安得青紫。

2.出自《南史·梁吳平侯勱傳》劉顯執(zhí)卷策勱,酬應(yīng)如流,乃至卷次行數(shù)亦不差失。

3.出自《舊唐書·文苑傳下·吳通玄》建中初,策賢良方正等科,通玄應(yīng)文詞清麗,登乙第,授同州司戶,京兆戶曹。

4.出自《東坡志林·沖退處士》﹝李士寧﹞常見余成都,曰:“子甚貴,當策舉首。”已而果然。

17.

古代稱應(yīng)試者對答的文本為策。亦指一種議論文體。

1.出自《漢書·公孫弘傳》時對者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為第一。

2.出自《后漢書·文苑傳上·邊韶》著詩、頌、碑、銘、書、策凡十五篇。

3.出自《樊紹述墓志銘》表、牋、狀、策、書序、傳記、紀志、說論,今文贊志,凡二百九十一篇。

4.出自《珊瑚鉤詩話》策者,條而對焉者也。

18.

古代用以計算的籌子。

1.出自《世說新語·言語》晉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王者世數(shù)系此多少。

2.出自《禮樂論》天至高也,日月星辰陰陽之氣,可端策而數(shù)。

19.

計謀;謀略。

1.出自《禮記·仲尼燕居》若無禮,則田獵戎事失其策,軍旅武功失其制。

2.出自《史記·田儋列傳》安期生嘗干項羽,項羽不能用其?。

3.出自《送張道士序》詩臣有平賊策,狂童不難治。

4.出自《郡縣論》利盡山澤而不取諸民,故曰此富國之?也。

5.出自《花城》鄭洞國征求李鴻的意見,“我看也是撤回為上策。”李鴻答。

20.

謀劃;測度。

1.出自《孫子·虛實》策之而知得失之計。

2.出自《水經(jīng)注·渭水一》青龍二年,諸葛亮出斜谷,司馬懿屯渭南,雍州刺史郭淮策亮必爭北原而屯,遂先據(jù)之,亮至,果不得上。

3.出自《續(xù)博物志》鬻子名熊,楚人,為文王師,年九十見文王曰:“使臣捕獸逐麋已老矣,使臣坐策國事尚少也。”

4.出自《智囊補·兵智·馬隆》晉太始中,涼州刺史楊欣失羌戎之和,馬隆策其必敗,俄而欣戰(zhàn)沒。

5.出自《李仁元傳》今寇飽意張,脅眾疾進,此其志揚揚,策我不能故也。

6.出自《四川光復(fù)》以陳育堂赴大竹,促張懋隆來渝,策進行。

21.

古代卜筮用的蓍草。

1.出自《儀禮·士冠禮》筮人執(zhí)?抽上韇,兼執(zhí)之,進受命於主人。

2.出自《文選·屈原〈卜居〉》詹尹乃端策拂龜。

3.出自《戰(zhàn)國策·秦策一》襄主錯龜,數(shù)策占兆,以視利害,何國可降,而使張孟談。

22.

小箕。

1.出自《莊子·人間世》鼓?播精,足以食十人。

23.

木柵。

1.出自《莊子·達生》祝宗人元端以臨牢?。

24.

星名。即仙后星座的γ星。參見“策馬”。

1.出自《史記·天官書》漢中四星

25.

書法用筆的名稱。仰橫為“策”,用力在發(fā)筆,得力在畫末。

26.

姓。明有策敏、策簡。見《萬姓統(tǒng)譜·陌》。

1.出自《萬姓統(tǒng)譜?陌韻》策氏,見姓苑。明策敏,賀縣人,任長沙縣丞。

相同筆畫的字

相同部首的字

相同讀音的字

組詞

合兒

1.即閣兒。


合而為一

1.合并在一起;合并為一體。


合法權(quán)益

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權(quán)利和利益。有公民的合法權(quán)益、法人的合法權(quán)益等。如中國公民的合法權(quán)益有政治權(quán)利、民主權(quán)利、人身權(quán)利、經(jīng)濟權(quán)利、受教育權(quán)利等∠法權(quán)益受國家憲法和法律的保護,任何人不得侵犯。


合方氏

1.周代官名。掌管修通四方道路,流通財利,統(tǒng)一度量衡,消除怨惡等事。


合肥

1.借指清代李鴻章。李為安徽合肥人,故稱。


合肥市

安徽省省會。在省境中部、淮南鐵路線上。古時因肥水二支匯合于此得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49年設(shè)市。人口1159萬(1995年)。名勝古跡有逍遙津、包公祠墓、教弩臺等。建有環(huán)城公園。有中國科技大學、安徽大學等高等學校。


合分

1.宋代對妃嬪的稱呼。


合縫

1.接合縫隙。

2.猶合攏;閉合。

3.即騎縫。


合符

1.符信相合;合驗符信。古代以竹木或金石為符,上書文字,剖而為二,各執(zhí)其一,合之為證。

2.相符合。

3.指符信。


合祔

1.猶合葬。唐顧況有《酅公合祔挽歌》。


合賻

1.古地名。戰(zhàn)國時屬韓,在今河南西平西。以產(chǎn)利劍著稱。


合蓋

1.器物的蓋子。

2.車蓋之屬。


合干

1.謂共同做某事。


合格

符合標準質(zhì)量~丨檢查~丨產(chǎn)品完全~。


介事

1.這事;此事。


介恃

1.依憑;仗恃。


介壽

1.《詩.豳風.七月》"為此春酒,以介眉壽。"鄭玄箋"介,助也。"后以"介壽"為祝壽之詞。


介潭

1.古代傳說為有鱗甲動物的祖先。


介特

1.指單身的人。

2.孤獨。

3.孤高,不隨流俗。


介推

1.見"介之推"。


介物

1.有甲殼的動物。


介狹

1.心胸狹隘。


介鮮

1.貝類和魚類。


介絜

1.剛直高潔。


介心

1.耿介的性格。

2.介意,把不快的事記在心里。


介行

1.孤高耿直的操守。


介雅

1.古代樂府詩的一種。


介焉

1.細微貌。介,通"芥"。

2.耿介孤高貌。


介言

1.間言,離間的話。


介義

1.耿介仗義。


介意

把不愉快的事記在心里;在意(多用于否定詞后)剛才這句話我是無心中說的,你可別~。


介幘

1.古代的一種長耳裹發(fā)巾。始行于漢魏,即后來的進賢冠。


介者

1.披甲的人。

2.獨足的人。

3.有甲殼的蟲類。


介正

1.耿直純正。


介之推

1.亦稱"介子推"。春秋晉人。從晉公子重耳(文公)出亡。歷經(jīng)各國,凡十九年。文公還國為君,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不及。與母隱于綿山而終。

2.春秋時人。清王士秅《池北偶談.介推》"《說苑》﹐介子推十五為荊相﹐堂下有二十五進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是又一介子推也。"


介直

1.耿介正直。


介祉

1.大福。


介質(zhì)

一種物質(zhì)存在于另一種物質(zhì)內(nèi)部時,后者就是前者的介質(zhì);某些波狀運動(如聲波、光波等)借以傳播的物質(zhì)叫做這些波狀運動的介質(zhì)。也叫媒質(zhì)。


介峙

1.形容耿介堅定,不可動搖。


介眾

1.大眾。


介胄

1.鎧甲和頭盔。

2.披甲戴盔。

3.甲胄之士。指武士。


介子推

1.見"介之推"。


介字

1.即介詞。一般放在名詞,代詞前面,表示該詞在句中的地位和與其他詞的關(guān)系。參見"介詞"。


介卒

1.甲兵。


吤吤

1.象聲詞。


岕茶

1.亦作"疾"。

2.茶名。產(chǎn)于浙江省長興縣境內(nèi)的羅岕山,故名。為茶中上品。


岕茗

1.即岕茶。


岕片

1.即岕茶。


岕莊

1.即岕茶。


戒備

①警戒防備~森嚴。②對人有戒心而加以防備你對他應(yīng)有所~。

刷刷題
公司地址: 北京市昌平區(qū)龍域北街10號院1號樓C座5層A區(qū)0038(集群注冊)
? 2019 shuashuati.com 京ICP備20000060號-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30703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田市| 远安县| 新竹市| 新宾| 寿光市| 泗洪县| 柳州市| 辽源市| 沙坪坝区| 图们市| 思南县| 广南县| 皮山县| 南木林县| 杂多县| 尼勒克县| 乌鲁木齐县| 彭州市| 巴塘县| 商洛市| 祥云县| 宁明县| 唐河县| 福清市| 林甸县| 蓝田县| 东城区| 新巴尔虎左旗| 肇庆市| 砀山县| 金秀| 吉安市| 泸州市| 邹城市| 福州市| 托克逊县| 毕节市| 九台市| 伽师县| 囊谦县| 和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