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斜;偏斜;傾斜。
1.出自《禮記·曲禮下》凡視,上於面則敖,下於帶則憂,傾則奸。
2.出自《楚辭·天問》康回馮怒,地何故而東南傾?
3.出自《洛神賦》日既西傾,車殆馬煩。
4.出自《銅墻鐵壁》毛主席又以他習(xí)慣的、魁梧體魄微向前傾的和藹姿態(tài),詢問民工的生活。
2.
指傾向于,偏向。
1.出自《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
2.出自《書信集·致蕭軍》然而我的推測人,實在太傾于好的方面了。
3.
倒塌;倒下。
1.出自《新論》千秋萬歲之后,宗廟必不血食,高臺既已傾,曲池又已平,墳?zāi)股G棘,狐貍穴其中。
2.出自《岳陽樓記》商旅不行,檣傾楫摧。
4.
指行為不正。
1.出自《鹽鐵論·禁耕》山海有禁而民不傾,貴賤有平而民不疑。
2.出自《宋鄒卿墓志銘》淳心之成,其行不傾,以不膠乎死生。
5.
傾覆;覆亡。
1.出自《詩·大雅·蕩》曾是莫聽,大命以傾。
2.出自《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3.出自《雜說》傳數(shù)十王而天下不傾者,紀綱存焉。
4.出自《郎潛紀聞》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饑,積德者不傾。
5.出自《死水微瀾》天冤地枉地弄到家也傾了,你挨躉打,他受官刑。
6.
損傷。
1.出自《國語·吳語》夫吳民離矣,體有所傾,譬如群獸然,一個負矢,將百群皆奔,王其無方收也。
7.
死;喪。
1.出自《大唐故朝議郎京兆府功曹上柱國韋君墓志》開元七年八月九日,傾于新昌里第之中堂。
2.出自《灌園記·王蠋死節(jié)》堪憐一命傾,抵死辭征聘。
3.出自《醒世文》可嘆妖卒實堪憐,只為銀錢把命傾。
8.
把東西倒出來。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今簡公之以法禁其眾久矣,而田成恒利之,是田成恒傾圃池而示渴民也。
2.出自《笙賦》披黃包以授甘,傾縹瓷以酌酃。
3.出自《珠江奇遇記》繡琴傾余瀝於地,細語曰:“如此薄情人,當?shù)炀湃隆!?/p>
4.出自《生死場》管子、藥瓶和亮刀從提包傾出,趙三去井邊提一壺冷水。
9.
指傾瀉。
1.出自《九井》詩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相虛盈。誰能保此千歲后,天柱不折泉常傾。
2.出自《六州歌頭》詞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10.
盡,竭盡。
1.出自《巴西聞收宮闕送班司馬入京》詩傾都看黃屋,正殿引朱衣。
2.出自《本朝政要策·軍賞罰》所破郡縣,當傾帑藏,為朕賞戰(zhàn)士。
11.
傾吐,傾訴。
1.出自《寄曾子固》詩高論幾為衰俗廢,壯懷難值故人傾。
2.出自《次出門韻》好懷非自??,且道向誰傾?
12.
壓倒;勝過。
1.出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侯新欲用事為相,卑下賓客,進名士家居者貴之,欲以傾魏其諸將相。
2.出自《北史·盧魯元傳》父子有寵兩宮,勢傾天下。
3.出自《江陵途中寄翰林三學(xué)士》詩三賢推侍從,卓犖傾枚鄒。
4.出自《翰林編修李公墓志銘》公生六歲,已能為詩,出語輒傾其行輩。
13.
傾軋;排斥。
1.出自《鹽鐵論·錯幣》違於義而競於財,大小相吞,激轉(zhuǎn)相傾。
2.出自《舊唐書·竇申傳》兵部侍郎陸贄與參(竇參)有隙。吳通微弟兄與贄同在翰林,俱承德宗顧遇,亦爭寵不協(xié)……嗣虢王則之與申及通微、通玄善,遂相與傾。
3.出自《杭州召還乞郡狀》其黨無不切齒,爭欲傾臣。
14.
害;坑害。
1.出自《西游記》八戒捶胸跌腳,大叫道:“哥耶,傾了你也!”
2.出自《舊唐書·李林甫傳》自是林甫懼,巧求陰事以傾太子。
3.出自《老張的哲學(xué)》你可知道叫“媽”了!你個傾人的貨!
15.
敬佩;欽慕。
1.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臨邛令不敢嘗食,身自迎相如,相如為不得已而強往,一坐盡傾。
2.出自《太原王公神道碑銘》有美王公,志儒之本……介然而居,士友以傾。
3.出自《太恨生傳》生承家學(xué),折節(jié)讀書,當代名流,咸傾其才調(diào)。
16.
指使敬佩,使欽慕。
1.出自《庫部員外郎范君墓志銘》交四方之賓客者,又往往響意於卑辭貌,煩饗燕贈送之禮,以其故能傾士大夫,以干天下之譽。
17.
使順從、歸服。
1.出自《后漢紀·光武帝紀四》赤眉眾多,可以恩信傾,難用兵力破也。
18.
镕鑄。
1.出自《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當下兌足十兩,傾成一個足色大錠,再把一兩八錢,傾成水絲一小錠。
2.出自《福惠全書·錢谷·革官銀匠》若紋銀不上二錢,不必更傾成錠。
3.出自《警世通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忽一日,聞得父親喚銀匠在家傾成許多元寶。
19.
屈;降低。
1.出自《論衡·道虛》淮南王學(xué)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shù)之士,是以道術(shù)之士,并會淮南。
1.飾有玉珂之馬。
1.銘記。
1.隨身系帶的用以放零星物品的小口袋。
1.腰邊掛著青色的印綬『代御史大夫銀印青綬。因以"佩青"借指身為貴官。
2.泛指任官。
1.指佩帶的飾物。纕,佩用的絲帶。
2.佩帶飾物。形容品格高潔。
1.佩玉和衣襟。
1.佩戴牙玦或玉玦。韘,射箭時戴在右手拇指上用以鉤弦的工具。以象骨﹑玉石制成。又叫"玦",俗名"扳指"。為古代成人所佩之物。"佩韘"表示已成年。
2.佩戴的牙玦或玉玦。
1.玉佩。
1.一種彩色絲帶,用來標志身分﹑等級,或佩系官印﹑勛章。
1.一種供佩帶用的瑞玉。《詩.小雅.大東》"鞙鞙佩璲,不以其長。"鄭玄箋"佩璲者,以瑞玉為佩。"一說即綬帶。參閱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卷二一。
1.猶玉佩。
1.佩帶銅質(zhì)官印。唐制諸司皆用銅印,故以"佩銅"借指官員。
1.佩帶的香囊。
1.欽佩和欣慰。
2.欽佩和慰問。
1.見"佩觿"。
1.見"佩觿"。
1.亦作"佩觹"。亦作"佩觽"。
2.佩戴牙錐。觿,象骨制成的解繩結(jié)的角錐。亦用為飾物。佩觿,表示已成年,具有才干。
3.佩帶的牙錐。
1.供佩用的香塊。用金玉鑲孔制成。
2.宋宣和年間宮中對香的一種稱謂。
1.欽佩和敬仰。
1.帶在腰部的佩飾。
1.佩掛官印。借指任命官職。
1.古代青年男女用以系香囊的彩色佩帶。
2.佩飾與冠纓。借指百官。
1.唐朝五品以上官員所佩帶的魚袋。其制三品以上飾以金,五品以上飾以銀。始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宋并賜近臣,以別貴賤。
2.佩帶魚袋。
1.古代系于衣帶用作裝飾的玉。
2.佩帶玉飾。
1.指古代官員佩帶的印章。
2.佩帶在胸前的獎?wù)漏p勛章。
1.星名。
1.用為佩飾的珍珠。
2.比喻聲音婉轉(zhuǎn)圓潤。
1.佩掛紫色印綬『代相國﹑丞相皆金印紫綬。因以"佩紫"借指榮任高官。
1.腰間佩掛紫色印綬,懷里揣著黃金官印『代丞相﹑太尉等皆金印紫綬。因以"佩紫懷黃"指身居高官。語出《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吾持粱刺齒肥,躍馬疾驅(qū),懷黃金之印,結(jié)紫綬于要,揖讓人主之前,食肉富貴,四十三年足矣!"
1.佩帶龜袋。唐初五品以上官員佩魚袋。武后時,改內(nèi)外官所佩魚袋為龜袋。
1.指帔子和裙襖。
1.即帔子。
1.即帔子。
1.古代婦女披在肩背上的服飾。
1.亦作"斾旌"。
2.泛指旗幟。
1.亦作"斾旍"。同"斾旌"。
1.亦作"斾斾"。
2.下垂貌。
3.茂盛貌。
1.亦作"斾?"。亦作"斾旃"。
2.泛指旗幟。
1.發(fā)送報紙。
①調(diào)配;設(shè)置配備人才|火力配備嚴密。②指備有的設(shè)施、人才等現(xiàn)代化的配備|武器配備精良。
構(gòu)成一物的各種原料、成份在數(shù)量上的比例原料配比合理。
1.把罪人或其家屬流放到邊遠的地方。
1.即配軍。
1.調(diào)配;安排。
1.陪襯,襯托。
1.相當;符合。
1.謂以禮征召賢能。
1.聘問獻納。聘問必有宴享﹐故聘﹑享連文。
1.征召鹽。
1.唐盧綸《送李校書赴東川幕》詩"男兒須聘用﹐莫信筆堪耕。"謂以禮召用。今多指聘請任用。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