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責備。
2.
動詞
〈書〉嘲諷;譏諷。
1.
責備。
1.出自《書·金縢》王亦未敢誚公。
2.出自《佩韋賦》藺疏顏以誚秦兮,入降廉猶臣仆。
3.出自《重論文齋筆錄》或有誚其疏略者,君一笑應之。
2.
嘲笑;譏刺。
1.出自《北山移文》列壑爭譏,攢峰竦誚。
2.出自《太平廣記》敢寫心兮歌一曲,無誚余持杯以淹留。
3.出自《十種德性相反相成義》然終不免一盤散沙之誚者,則以無合群之德故也。
3.
副詞。簡直;完全。
1.出自《醉落魄》詞情深恨切,憶伊誚沒些休歇。
2.出自《永遇樂·寄鶴林靖》詞尋思往事,千頭萬緒,回首誚如夢里。
4.
通“譙”。參見“誚厚”。
1.出自《蕭驃騎讓太尉增封表》祿高誚厚,任重責深;弱節(jié)兼誠,誓思不淺。
5.
通“悄”。憂。參見“誚惱”。
1.出自《集賢賓》詞近來云雨忽西東,誚惱損情悰。
1.唐鮮于叔明的諢號。
1.盤曲交錯。
1.亦作"蟠蛇"。
2.盤曲的蛇。
1.盤曲的山路。
1.蟠曲俯伏。
1.古劍名。即魚腸劍。
1.謂根腳盤曲深固。
2.指盤曲的根。
明朝抗倭名將、軍事家。字元敬,山東登州(今蓬萊)人。將門出身。嘉靖后期,被調至浙東防倭。他招募義烏農(nóng)民礦工,訓練出一支紀律嚴明、戰(zhàn)斗力強的軍隊,人稱戚家軍”。在臺州(今浙江臨海)一帶九戰(zhàn)九捷,全殲倭寇◇又入福建、廣東與抗倭名將俞大猷配合,消滅盤踞在福建的倭寇主力,解除東南沿海倭患。1567年奉調至薊州,在鎮(zhèn)十六年,修筑長城,加強戰(zhàn)備。著有《紀效新書》等。
1.貴戚之家。
2.親戚家。
1.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領導的軍隊。主要由浙東一帶的農(nóng)民﹑礦夫組成。通過嚴格訓練,掌握"鴛鴦陣"等戰(zhàn)術,長短兵器配合作戰(zhàn),在抗倭戰(zhàn)爭中發(fā)揮很大威力。
1.煩惱。《莊子.盜跖》"財積而無用﹐服膺而不舍﹐滿心戚醮﹐求益而不止﹐可謂憂矣。"成玄英疏"戚醮﹐煩惱也。"一說憔悴貌。陸德明釋文引李頤曰"戚醮﹐顦顇也。"
1.憂傷嗟嘆。
1.親戚故舊。
1.親眷。
1.帝王外戚聚居的地方。
2.借指外戚。
3.泛指親戚鄰里。
1.猶戚容。
1.外戚中的妖孽。
1.相親貌。
2.憂懼貌;憂傷貌。
3.心動貌。
4.低語聲。
1.見"戚嗟"。
1.悲切。
1.警惕貌。
2.憂傷貌。
3.親近貌。
1.憂傷的容色。
1.蟾蜍的別名。
2.駝背。以蟾蜍四足據(jù)地,無頸。不能仰視,故喻。
3.比喻諂諛獻媚的人。
4.俳優(yōu)。
1.外戚小子。
1.疾速。
1.猶戚里。
1.憂愁與歡樂。
1.猶休戚。憂愁和歡樂;禍福。
1.憂戚的言詞。
1.猶戚容。憂傷的容顏。
1.古兵器。即斧鉞。
1.親戚情誼。
1.憂傷的心情。
1.近裔。
1.皇室宗親。
1.亦作"戚媋"。
2.姻親。
1.憂傷。
1.親戚朋友。
1.親黨的援助。
1.斧和鉞。
1.外戚的旁支。
1.親屬;親戚。
1.親族,外戚。
1.見"萋斐"。
1.花紋錯雜貌。語本《詩.小雅.巷伯》"萋兮斐兮,成是貝錦;彼譖人者,亦已大甚!"孔穎達疏"《論語》云'斐然成章。'是斐為文章之貌,萋與斐同類而云成錦,故為文章相錯也。"后因以"萋斐"比喻讒言。
1.草名。青葙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四.青葙》。
1.指讒言中傷。
1.語本《詩.小雅.巷伯》"萋兮斐兮,成是貝錦;彼譖人者,亦已大甚!"后因以"萋錦"比喻讒言。
1.草木盛貌。
2.凄涼而凝。
①形容草木茂盛芳草萋┹攏綠林萋萋。②形容云盛的樣子萋萋巫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