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結構完整的詩文;成部的作品中大的段落。
2.
量詞
(~兒)量詞。①用于文章。②用于紙張、書頁(一篇是兩頁)。
3.
名詞
(~兒)寫著或印著文字的單張紙。
4.
量詞
用于書中篇章。
1.
竹簡;簡冊。古代文章寫在竹簡上,為保持前后完整,用繩子或皮條編集在一起稱為“篇”。以后文章有首有尾的就稱為“篇”。又沿用成文章的量詞。
1.出自《漢書·武帝紀》詔賢良曰:“……賢良明於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問,咸以書對,著之於篇,朕親覽焉。”
2.出自《史通·敘事》夫飾言者為文,編文者為句,句積而章立,章積而篇成,篇目既分,而一家之言備矣。
3.出自《墨子·貴義》昔者周公旦,朝讀書百篇,夕見十士。
4.出自《漢書·枚乘傳》凡可讀者百二十篇。
5.出自《飲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6.出自《儒林外史》欲求先生做壽文一篇,并求大筆書寫。
7.出自《文藝論集·文藝之社會的使命》詩人寫出一篇詩,音樂家譜出一支曲子,畫家繪成一幅畫,都是他們感情的流露。
2.
特指詩歌、辭賦等文藝著作。
1.出自《宋書·謝靈運傳論》王褒、劉向、揚、班、崔、蔡之徒,異軌同奔,遞相師祖,雖清辭麗曲,時發乎篇,而蕪音累氣,亦固多矣。
2.出自《〈文選〉序》自炎漢中葉,厥涂漸異,退傅有在鄒之作,降將著河梁之篇。
3.
成部著作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1.出自《書·太甲上》伊尹作《太甲》三篇。
2.出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作《孟子》七篇。
1.博通。
2.廣博。
3.使之完備。
借別人的財物沒有還;短欠我量入為出,從來不~別人的。
1.完備而切要。
1.詳備豐富。
1.博覽。
1.統攝。
1.廣博精深。
1.方言。指來生。
1.方言。此處﹐這邊。
1.親家。
1.昏庸而僭越。
1.昏庸狡猾。
1.指混亂邪惡的風氣。猶妖氛。
昏庸的帝王。
1.猶昏花,凝。
1.昏亂狂悖。
1.頭腦昏亂;神志不清。
2.愚昧;糊涂。
1.昏沉困倦。
1.無理耍賴;無賴。
1.婚娶之禮。古時于黃昏舉行,故稱。古代昏禮有六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1.愚昧而暴戾。
①頭腦迷糊,神志不清思路~。②〈書〉政治黑暗,社會混亂。
1.光線昏暗。
2.昏昧,不高明。
3.比喻亂世或邪惡勢力。
1.昏昧而年邁。
1.昏憒而輕慢。
1.眼昏如瞎;看不見東西。
1.昏暗迷茫。
2.形容眼光恍惚凝的樣子。
1.見"昏耄"。
1.昏迷不醒。
1.亦作"昏髦"。
2.衰老;老邁。
3.昏憒;糊涂。
1.迷惘困惑。
2.愚昧無知。
3.指愚昧無知的人。
4.昏沉;神志昏亂。
5.視覺昏花;凝。
1.光線昏暗;陰暗。
2.指社會黑暗。
3.失去知覺;昏沉。
4.指圖象﹑文字等凝漫漶。
5.愚昧;糊涂。 6.指義理凝。
1.見"昏蒙"。
1.昏蒙,昏暗。
2.形容神志恍惚的樣子。
1.亦作"昏瞢"。亦作"昏蒙"。
2.昏暗;陰暗。
3.指東西看上去凝﹐不明亮。
4.愚昧;糊涂。
5.指眼光昏花,蒙眬。
1.糊涂;愚昧。
2.昏迷;迷糊。
1.神志昏沉,不省人事。
1.昏暗和明亮;黑夜和白晝。
2.愚昧和明智。
1.昏暗;黑暗。
2.傍晚。
3.猶昏迷。
1.亦作"昏繆"。
2.糊涂乖謬;荒謬。
3.指荒謬之事。
1.指官吏枉法妄為,貪贓受賄。語出《左傳.昭公十四年》"己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墨,殺人不忌為賊。《夏書》曰,'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
1.糊涂沉默。
2.形容虛無寂靜,不可測知。
3.茫然若失的樣子。
1.黃昏;傍晚。
1.謂政局昏亂危難。
1.猶言胡涂亂來。
1.對悖逆者的蔑稱。
1.愚昧不肖之子。
1.昏昧暴虐。
1.猶困倦。
1.蔑棄,棄絕。昏,通"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