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為保護植物或墻堤等,在根基部分加土。
2.
動詞
培養(人)。
3.
名詞
(Péi)姓。
1.
于植物根部或墻堤等的根基部分堆土。
1.出自《禮記·中庸》故栽者培之。
2.出自《呂氏春秋·辯士》高而危則澤,奪陂則埒,見風則??,高培則拔。
3.出自《洪州分寧縣藏書閣銘》世得其材,我培其根。
4.出自又如:將堤壩加高培厚。
2.
培土修葺;加固。
1.出自《禮記·喪服四制》喪不過三年,茸衰不補,墳墓不培。
2.出自《新唐書·李光弼傳》時銳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滿萬,眾議培城以守。
3.出自《原李耳載·冢氣忌泄》梗陽京兆王公冢近縣城,有七世孫毓奇,見冢漸平,取冢旁土培之。
4.出自《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回人心而培國本。
3.
覆蓋;掩埋。
1.出自《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下》即與偕往殯所,毀瘞視之,散錢培櫬。
4.
培養;培育。
1.出自《敘事解疑·青青柳傳》功名果亦前生定,陰騭還須此世培。
2.出自《紅燭》詩請將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間,培出慰借底花兒,結成快樂的果子。
5.
憑借;乘。參見“培風”。
1.出自《莊子·逍遙游》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
2.出自《陳同甫抱膝齋》詩培風鵬未高,弱水海不納。
3.出自《與韓元少書》唐荊川如大鵬培風,游龍戲海,力量氣魄,迥異尋常。
4.出自《昭陵墓志通釋·大唐故特進觀國公墓志》特進觀國公薨於京城安定里第,春秋七十二。喪揭日之明,墜培風之翼。
6.
墻壁。
1.出自《國語·晉語九》趙簡子使尹鐸為晉陽。曰:“必墮其壘培,吾將往焉?!?/p>
2.出自《呂氏春秋·聽言》某氏多貨,其室培濕,守狗死,其勢可穴也。
7.
引申為增益,加厚。
1.出自《詠雪贈張籍》松篁遭挫抑,糞壤獲饒培。
某種生物因不能適應新環境等而逐漸稀少,終于滅絕,例如恐龍。
(~兒)同‘絕招 ’。
1.佛教語。由迷惘而到覺悟的境界。
發覺;看出來日子長了,她才~出他耳朵有些聾。
1.佛教道場。即佛寺。
1.佛教指成佛正覺之路。
2.猶覺得。
1.謂修行悟道的意志。
2.佛地。
1.覺皇。
1.感覺到不是。多有悔悟意。亦慨嘆人事遭遇。語出晉陶潛《歸去來辭》"覺今是而昨非"。
1.悟道的關津。指佛經。
1.指佛教。佛以覺悟為宗;海,喻其教義深廣。
1.顯明。覺,通"較"。
1.佛的化身。佛教認為佛的真身是法身,世人不能見,能見的是佛的化身,故稱釋迦牟尼為"千百億化身"。
1.佛的別稱。
1.佛教語。謂領悟力像劍一樣鋒利。
1.猶敗露。
1.佛教語。謂成佛的道路。
1.佛道語。以車輪的流轉,比喻覺性圓融,周游不息,能發無礙妙用。
1.清室宗族人的稱號。
2.宋徽欽二宗后裔,居于三姓(今黑龍江依蘭)等處,清初編入八旗者,亦稱覺羅,為民覺羅。此覺羅譯言為趙氏。
1.清初為皇族子孫設立的學校名。除授滿漢文字﹑經史文藝外,兼習騎射。
1.睡醒。
1.謂啟發世人覺悟。
1.由一切感覺形成的知覺及思維活動。亦泛指知覺和意識。
1.菩提樹。梵語"菩提"(bodhi)的意譯為覺。
1.佛的別稱。
1.張目而睡。比喻雖處迷境,可以致悟。
①由迷惑而明白;由凝而認清;醒悟政治~ㄧ經過學習,大家的~都提高了ㄧ他終于~到蠻干是不行的。②佛教指領悟教義的真諦。
周恩來、鄧穎超等于1919年9月在天津成立的革命團體。成員有馬駿、劉清揚、郭隆真等二十余人。以革心”、革新”精神,求自覺”、自決”為宗旨。主要活動有出版刊物《覺悟》,領導學生參加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組織留法勤工儉學等◇半數以上社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亦作"覺悟"。
2.見"覺悟"。
1.佛教語。謂能去迷悟道的心。
1.星名。一名天棓。舊謂此星出主人間有兵爭。
1.佛教語。謂能斷離一切迷惘而開悟真理的本性。
1.舊說中的腦神。
1.本謂佛所居的凈土。借指僧院。
2.比喻修行者的心境。
1.覺察到。
2.知覺。
1.指文體古奧奇特,佶屈聱牙。
1.譎詭,變化多端。
1.見"倔強"。
1.見"倔強"。
1.倔佹。
1.生硬奇詭,與眾不同。多指詩文書畫的風格而言。
1.特起,突然興起。
(性情)剛強不屈性格~ㄧ他有股~勁兒。也作倔犟。
1.生硬魯莽的樣子。
形容說話、行動生硬的樣子。
1.形容言語動作生硬執拗的樣子。
1.較量。
1.較量的目光。
1.爭奇斗巧。
1.特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