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歌唱;歌頌。
2.
名詞
民歌。
1.
徒歌;齊聲歌唱。參見“謳和”。
1.出自《左傳·宣公二年》城者謳曰:“睅其目,皤其腹,棄甲而復。于思于思,棄甲復來?!?/p>
2.出自《漢書·高帝紀上》漢王既至南鄭,諸將及士卒皆歌謳思東歸。
3.出自《桃花扇·聽稗》只有善謳的蘇昆生,還寓比鄰。
2.
吟誦。
1.出自《少年時代·初出夔門》謳起來總不免要一唱三嘆地感慨系之。然而一位謳《哀江南賦》的青年也不見得是怎樣高華的志士。
3.
指歌者。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宋王與齊仇也,筑武宮,謳癸倡。
4.
歌曲;民歌。
1.出自《楚辭·招魂》吳歈蔡謳,奏大呂些。
2.出自《贈丁廙》詩秦箏發西氣,齊瑟揚東謳。
3.出自《漢文學史綱要》復立樂府,集趙、代、秦、楚之謳。
5.
姓。春秋有謳陽。見《左傳·哀公十三年》。
1.出自《左傳?哀公十三年》疇無余、謳陽自南方,先及郊。
6.
引申為贊頌。參見“謳功頌德”。
1.出自《二心集·“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但在我們所見的無產文學理論中,也并未見過有誰說成一階級的文學家,不該受皇室貴族的雇用,卻該受無產階級的威脅,去做謳功頌德的文章,不過說,文學有階級性。
1.頹喪失意貌;衰竭疲憊貌。
1.破敗貌。
1.敗亡。
1.稻米名。
1.祝禱。
1.疲困貌。
1.頹喪貌。
2.疲困貌。
1.元劇習用語。謂自行隱忍或自行穩住。
胸膜。
1.猶邋遢。謂容貌服飾不整潔。
1.腋下。通稱胳肢窩。
1.腋下;胳肢窩。
1.亦作"淚巴沙"。
2.方言。謂淚流滿面。
1.指羊祜碑。
1.謂悲痛得淚涌腸斷。
1.淚水如波。形容悲痛之甚。
1.亦作"淚潮"。
2.眼淚如潮水。形容眼淚之多。
1.亦作"淚點"。
2.淚珠。
1.淚流如河。形容悲痛之極。
眼淚流過后所留下的痕跡滿臉~。
1.見"淚花"。
1.亦作"淚跡"。亦作"淚跡"。
2.淚痕。
1.亦作"淚晶"。
2.猶淚珠。
1.亦作"淚顆子"。
2.方言。淚珠。
1.蠟燭燃燒時滴下的油。
1.淚流不斷。
形容不斷流淚的樣子。
1.臉上的淚;帶淚的臉。
1.流淚。
1.猶淚眼。
1.淚液流經的袋狀的器官。
1.亦作"淚球"。
2.淚珠,淚滴。
1.亦作"淚泉"。
2.指眼淚。
1.亦作"淚人"。
2.形容哭得很厲害的人。
形容哭得很厲害的人哭得成了個~了。
1.謂臉上有淚或有淚痕。
1.謂悲痛至極。
1.謂哭得極悲傷。
(~的)形容眼里充滿了淚水。
1.即鮫綃。傳說中鮫人所織的綃。
含著眼淚的眼睛~凝。
1.迎風流淚,時有癢感。指沙眼。
1.晉王裒痛父死于非命,廬于墓側,旦夕至墓前拜跪,攀柏痛哭,涕淚著樹,樹為之枯。見《晉書.孝友傳.王裒》◇用"淚葉"為人們涕淚思親的典故。
1.亦作"淚暈"。
2.猶眼暈。由流淚引起的視覺昏花。
(~兒)一滴一滴的眼淚。
1.即斑竹。
1.一種宮妝。
1.猶淚痕。
1.淚痕。
以關于兩個事物某些屬性相同的判斷為前提,推出兩個事物的其他屬性相同的結論的推理。如聲和光有不少屬性相同--直線傳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擾等現象;由此推出既然聲有波動性質,光也有波動性質。這就是類比推理。類比推理具有或然性。如果前提中確認的共同屬性很少,而且共同屬性和推出來的屬性沒有什么關系,這樣的類比推理就極不可靠,稱為機械類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