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習慣于某種做法或看法因而固執保守,難于改變。
1.
習慣。
1.出自《詩·鄭風·大叔于田》將叔無狃,戒其傷女。
2.出自《漢書·刑法志》豪桀擅私,為之囊橐,奸有所隱,則狃而寖廣。
3.出自《聊齋志異·阿纖》女移翁姑自養之;輒以金粟周兄,狃以為常。
4.出自《北伐途次》雖然在縲紲之中,大約也是狃于素來的威勢吧,態度很能鎮靜。
2.
驕傲。
1.出自《韓非子·十過》與之彼狃,又將請地他國,他國且有不聽,不聽,則知伯必加之兵。
2.出自《南山詩》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
3.出自《朱子語類》鄭叔友謂:“敗不可懲,勝不可狃。”此言殊有味。
4.出自《諸子新箋·韓非子·十過》《說文》:“狃,犬性驕也。”與之彼狃,謂與之彼驕也。
3.
貪圖。
1.出自《國語·晉語一》嗛嗛之食,不足狃也。不能為膏,而祇罹咎也。
2.出自《燕下鄉脞錄》執偏隅而昧全圖,狃近功而忘遠略。
4.
囿;局限。
1.出自《永州軍事推官孫君墓志銘》君於學問,好其治亂得失之說,不狃近卑。
2.出自《唐才子傳·引言》異方之士,弱冠斐然,狃于見聞,豈所能盡?
5.
滿足。
1.出自《續資治通鑒·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江南既平,當北定中原,毋狃於暫安而忘永逸,毋足於近功而昧遠圖。
2.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清吏條陳》為今之計,仍宜多方準備。憲法雖改,國法未開,朝廷尚有自由行動之權,豈宜狃於目前,坐以待困?
6.
迷惑。
1.出自《宋史·寇準傳》是時,契丹內寇,縱游騎掠深祁間,小不利輒引去,徜徉無斗意。準曰:“是狃我也。請練師命將,簡驍銳據要害以備之。”
2.出自《西征奏議后語》彼桀驁者遂欲以招撫狃我,謂我於招撫之外,的無別智略可為彼制,不亦謬乎!
7.
通“粈”。廁身。
1.出自《國語·晉語七》臣誅於楊干,不忘其死。日君乏使,使臣狃中軍之司馬。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