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怨恨;發怒。
1.出自《普曜經·出家品》愚人惱此如賈遇賊,愚人懼此如大樹被斫。
2.出自《百喻經·共相怨害喻》用惱於彼,竟未害他。
3.出自《寄男抱孫》任汝惱弟妹,任汝惱姨舅。
4.出自《灰闌記》你不去,員外又道你惱著他哩!
5.出自《紅樓夢》不怕他惱,他能多大了,就忌諱這些個?
6.出自《無題》不要像前年那樣心里一惱就撕掉了呵!
2.
煩惱。
1.出自《陳書·姚察傳》將終,曾無痛惱,但西向坐,正念,云“一切空寂”。
3.
引逗;撩撥。
1.出自《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
2.出自《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五》是時也,波旬設計,多排婇女嬪妃,欲惱圣人。
3.出自《蝶戀花·春景》詞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4.出自《釣雪舟倦睡》詩無端卻被梅花惱,特地吹香破夢魂。
4.
麻煩,打擾。
1.出自《水滸傳》共是一百單八個魔君在里面……若還放他出世,必惱下方生靈。
2.出自《水滸傳》武松道:“明日是亡兄斷七,你前日惱了眾鄰舍街坊,我今日特地來把杯酒,替嫂嫂相謝眾鄰。”
5.
愛。參見“惱殺”。
1.出自《金錯刀》詞春光堪賞還堪玩,惱煞東風誤少年。
2.出自《贈浙西妓亞仙》詩翠黛顰如怨,朱顏醉更春。占將南國貌,惱殺別家人。
3.出自《酬和元九東川路詩十二首·江岸梨花》梨花有思緣和葉,一樹江頭惱殺君。
4.出自《減字木蘭花·宿僧房有作》詞卻恨春風,勾引詩來惱殺翁。
5.出自《贈段七娘》詩千杯綠酒何辭醉,一面紅妝惱殺人。
6.出自《與馬異結交詩》此婢嬌嬈惱殺人,凝脂為膚翡翠裙。
1.指東漢明帝外戚樊﹑郭﹑陰﹑馬四姓的子弟。
1.相傳為堯舜時代四個惡名昭彰的部族首領。《左傳.文公十八年》"舜臣堯,賓于四門,流四兇族渾敦﹑窮奇﹑梼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兇也。"《書.舜典》"流共工于幽洲(州),放歡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宋蔡沈集傳"《春秋傳》所記四兇之名與此不同,說者以窮奇為共工,渾敦為歡兜,饕餮為三苗,梼杌為鯀,不知其果然否也。"后世多用以比喻兇狠貪婪的朝臣。
1.宋孫昿別號四休居士,省稱四休。
1.見"四休"。
1.空曠無涯。
2.指四方或四方天空。
3.指近體律詩中,頷聯和頸聯不用具體景物,而用抽象詞匯的情況。
4.中醫學名詞。指心虛﹑肺虛﹑肝虛﹑腎虛。
1.指春﹑夏﹑秋﹑冬四季。
1.古代對四種人的鹽。
2.宋代銓選官員的制度。元豐前以審官東院﹑審官西院﹑流內銓﹑三班院四個官署分掌銓選,故稱四選。元豐改革官制,更名隸屬吏部。
1.指周分設于四郊的學校。《禮記.祭義》"天子設四學。"鄭玄注"四學,謂周四郊之虞庠也。"一說指周﹑殷﹑夏﹑虞四代之學。孔穎達疏"天子設四學者,謂設四代之學,周學也,殷學也,夏學也,虞學也。"
2.指南朝宋設立的儒﹑玄(道)﹑史﹑文四學館。
1.指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四人。
1.謂仰面朝天,四肢向上。
1.明代指吏部﹑翰林院﹑六科給事中及各道監察御史;清代去吏部,加詹事府。是當時所謂"清要"衙門。
1.四個字。多指詩句的字數。
2.指四言詩。
1.指舊時婚禮,新人交拜后,并坐床沿,婦女以金錢彩果散擲時所講的吉利套語。四字一句,共八句。
1.四席,四座。借指四周座位上的人。
1.亦作"四檐"。
2.屋頂向四旁伸出的邊沿部分。
1.指四種自然災害。
俗稱磁性氧化鐵”。化學式fe3o4≮色晶體或紅黑色粉末。溶于酸,不溶于水。具強磁性。灼燒到500°c磁性消失,冷卻后磁性恢復。在空氣中灼燒變成氧化鐵。由鐵或氧化亞鐵在空氣(氧氣)中加熱或由氧化鐵在400°c時還原制得。用于醫藥、冶金等工業,可作拋光劑,在玻璃、陶瓷、油漆等工業中作著色劑,有的還可作磁帶及電信器材。
1.舊指治理獄訟的四點要訣。
四面放眼無邊無際的原野四野草莽|茫茫四野。
1.指《詩》﹑《書》﹑禮﹑樂。
2.指士﹑農﹑工﹑商四民之業。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蔣介石在上海發動的反革命政變。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利用上海青紅幫頭子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等,雇傭武裝流氓冒充工人襲擊工人糾察隊隊部,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軍即借口調解工人內訌”,強行將糾察隊繳械,致使糾察隊員死百余人,傷二百余人。上海總工會委員長共產黨人汪壽華被杜月笙騙去秘密殺害。13日,上海工人和市民十萬人舉行罷工集會和游行。隊伍行至寶山路時,遭蔣介石軍隊開槍屠殺,死百余人,傷無數。接著蔣介石又封閉上海總工會和其他革命團體,捕殺大批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僅三天內就有三百多人被殺,被捕和失蹤數千人。這一事件是中國大革命從勝利走向失敗的轉折點。
1.四方所遵照的準則。
2.言行的四條準則。
3.見"四威儀"。
1.北魏時在洛陽城南所設的賓館,以居四鄰各國來歸附的人。
2.明永樂五年所設專門翻譯邊疆少數民族及鄰國語言文字的機構。初隸屬翰林院,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館事。內分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八館,后增八百﹑暹羅二館。參閱《明史.職官志三》。
1.四種義行。所指不一。
1.舊指琴﹑棋﹑書﹑畫四種技藝。
1.清代所設掌管接待四方鄰國貢使和翻譯邊疆民族及鄰國語言文字的機構。
1.指因謙讓而得到的四種好處。
2.指益言﹑益事﹑益文﹑益友。
1.指幽州﹑崇山﹑三危﹑羽山四個邊遠地區。因在四方邊裔,故稱。語出《書.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按,孔傳,幽州,北裔;崇山,南裔;三危,西裔;羽山,東裔。
2.指四方邊遠之地。
3.指四方邊遠地帶的人。
1.四境;天下。
1.指清﹑醫﹑漿﹑酏四種飲料。
1.舊指交友﹑故舊﹑邑里﹑門郭四種關系的人,此四者相互隱惡揚善,故稱四隱。《呂氏春秋·論人》"論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隱∥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謂四隱?交友﹑故舊﹑邑里﹑門郭。"高誘注"四隱,相隱而揚長蔽短也。"一說指賴以憑依的四者。陳奇猷校釋"交友﹑故舊﹑邑里﹑門郭皆借以依憑者,故謂之'四隱'。高注不洽。"按,依陳說,隱則讀yìn。
2.指漁父﹑季主﹑楚老﹑孫登四位隱士。
1.舊指四種修養身心之道。
1.四位英杰。詳"四相"。
1.《易》筮語。謂四度經營蓍策,乃成《易》之一變。
1.四海,天下。
1.同"四墉"。
1.亦作"四奧"。
2.四方的邊遠地區。
3.引申為四方的鄰國。
4.四方邊遠地區的人。
1.亦作"四游"。
2.古人認為大地和星辰在一年的四季中,分別向東﹑南﹑西﹑北四極移動,稱"四游"。
3.指四季,四時。
4.即四極。指日月周行四方所達的最遠點。
1.指周文王四個親信大臣南宮括﹑散宜生﹑閎夭﹑太顛。晉張華《博物志》卷六"文王四友南宮括﹑散宜生﹑閎天﹑太顛。"一說太顛作太公望。見《圣賢群輔錄》卷上。《詩.大雅.文王序》孔穎達疏引《殷傳》云"西伯得四友獻寶,免于虎口而克耆。"
2.指孔子四個學生顏淵﹑子貢﹑子張﹑子路。《孔叢子.論書》"孔子曰'吾有四友焉。自吾得回(顏淵)也,門人加親,是非胥附乎?自吾得賜(子貢)也,遠方之士日至,是非奔牾?自吾得師(子張)也,前有光,后有輝,是非先后乎?自吾得仲由(子路)也,惡言不至于門,是非御侮乎?'"一說四友中或有子夏。
3.指四位相知的朋友。如《三國志.吳志.孫登傳》以諸葛恪﹑張休﹑顧譚﹑陳表為太子孫登四友;《晉書.王澄傳》以王敦﹑謝鯤﹑庾敳﹑阮修為王衍四友;《南齊書.褚炫傳》以褚炫﹑劉俁﹑謝杅﹑江斅為四友;《新唐書.文藝傳上.杜審言》以崔融﹑李嶠﹑蘇味道﹑杜審言為"文章四友"。
4.借指文房四寶,即筆﹑墨﹑紙﹑硯。
1.天下;四方。
1.四周界限。指四方之內。
1.指科舉時代州縣﹑府﹑省和廷試四級考試均名列第一。
2.數學名詞。元朱世杰《四元玉鑒》以天﹑地﹑人﹑物代四個未知數。相當于現代代數的多元式。
1.四周的圍墻。
2.本指周天的星區,引申指四周天空。
1.四鄰的援助。
1.四方邊遠之地。
2.指四方邊遠之人。
3.四方。
1.唐代太常寺有四院一曰天府院,藏瑞應及伐國所獲之寶,秂祫則陳于廟庭;二曰御衣院,藏天子祭服;三曰樂縣院,藏六樂之器;四曰神廚院,藏御廩及諸器官奴婢。見《新唐書.百官志三》。
1.油菜的別稱。
1.指四時,四季。
1.亦稱"四韻詩"。
2.由四韻八句構成的詩,即近體詩中的五言﹑七言律詩。
1.見"四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