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爛泥;泥坑。
2.
見“淖爾”。(蒙)湖泊。水澤。
1.
爛泥;泥沼。
1.出自《左傳·成公十六年》有淖於前,乃皆左右相違於淖。
2.出自《春秋繁露·天地陰陽》今投地死傷而不騰相助,投淖相動而近,投水相動而逾遠。
3.出自《遼史·耶律休哥傳》軍渴乏井,漉淖而飲。
4.出自《紅樓夢》質本潔來還潔去,不教污淖陷渠溝。
2.
流體;稀泥漿狀。參見“淖糜”。
1.出自《呂氏春秋·別類》漆淖水淖,合兩淖則為蹇。
2.出自《淮南子·原道》甚淖而滒,甚纖而微。
3.出自《左傳·昭公七年》??於是,鬻於是。
3.
濕潤。
1.出自《管子·地員》五粟之狀,淖而不韌,剛而不觳,不濘車輪,不污手足。
2.出自《齊民要術·醴酪》煮令極熟,剛淖得所,然后出之。
3.出自《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上》熱多則淖,淖則黃紅。
4.
沉溺。參見“淖溺”。
1.出自《楚辭·東方朔〈七諫·怨世〉》世沈淖而難論兮
5.
陷沒。
1.出自《陳書·侯鎮傳》其步兵在西岸者,自相蹂踐,馬騎并淖於蘆荻中,棄馬脫走以免者十二三。
6.
消融。參見“淖冰”、“淖溺”。
1.出自《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真容贊序》況乎廣成之戒抱一,玄元之去多欲,予所貴道,良謂是矣。豈眩夫系風之言,奇彼淖冰之術,從偓佺之所珍,遺堯舜之令名也哉!
2.出自《舊唐書·李德裕傳》臣所慮赴召者,必迂怪之士,茍合之徒,使物淖冰以為小術,袨耀邪僻,蔽欺聰明。
3.出自《漢書·郊祀志下》黃冶變化,堅冰淖溺。
7.
指泥濘。
1.出自《漢書·韋玄成傳》后以列侯侍祀孝惠廟,當晨入廟,天雨淖,不駕駟馬車而騎至廟下。
2.出自《金史·麻產傳》前至大澤,濘淖。麻產棄馬入萑葦。
8.
指水澤。
1.出自《壩上一天》途中望見一個“淖”,其水反映碧色。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