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副詞
突然;忽然。
1.
上馬;騎。
1.出自《文選·左思〈吳都賦〉》驀六駮,追飛升。
2.
穿越;跨過。
1.出自《送沈亞之歌》雄光寶礦獻春卿,煙底驀波乘一葉。
2.出自《荊釵記·哭鞋》辭親去,別淚零,豈料登山驀嶺。只因人遞簡傳書,教娘離鄉背井。
3.出自《英烈傳》當家長老叫行者起早燒湯做飯,那行者驀來驀去都是柴堆塞的,那里尋個進廚房的路去。
3.
跳躍。
1.出自《敦煌變文集·燕子賦》人急燒香,狗急驀墻。
2.出自《野獲編補遺·內監·內廷豢畜》貓性最喜跳驀。
3.出自《新民說》虎逐于后,則懦夫可驀絕澗。
4.
冒;沖上來。
1.出自《水滸傳》獨自一個,一杯兩盞,倚闌暢飲,不覺沉醉。猛然驀上心來,思想道……
2.出自《水滸傳》楊雄看了那婦人,一時驀上心來……指著那婦人罵道:“你這賤人!賤妮子!好歹是我結果了你!”
3.出自《警世通言·計押番金鰻產禍》自古人極計生,驀上心來。
5.
忽然。參見“驀地”、“驀然”。
1.出自《祖堂集·洞山和尚》師驀喚侍者,侍者來,師良久云:“傳語大眾,寒者向火,不寒者上堂來。”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恰正張生悶加轉,驀見紅娘歡喜煞,叉手奉迎他。
3.出自《武王伐紂平話》二將入陣,驀聞旗開,忽睹一員猛將。
4.出自《花城》我驀回過頭,昨天同車的女人,又站在我的面前了。
6.
用同“陌”。參見“驀刀”、“驀生”。
1.出自《敦煌變文集·漢將王陵變》中軍家三十將士各執闊刃驀刀,當時便喝:“來者甚人?”
2.出自《景德傳燈錄·婺州明招德謙禪師》驀刀叢里逞全威,汝等應當善護持。
3.出自《水滸傳》白勝的事,可教驀生人去那里使錢,買上囑下,松寬他,便好脫身。
4.出自《白種人——上帝的驕子》但若遇著驀生的小孩,我自然不能這么做。
5.出自《莎菲女士的日記·三月二十六號》一個活了二十歲的人,開始一人跑到驀生的地方去,還是第一次。
1.正式任命前試行代理某一職務。
1.對晉王綏的謔稱。謂未知父母存亡而預為守孝。據《晉書.王綏傳》載﹕王綏少有美稱﹐實鄙而無行。
1.任命﹑授予。
1.初夏。
1.嘗試品味茶水。
2.試探水的深淺緩急。
1.謂踏入死亡境地。
1.考查知識和技能時要求解答的問題。
1.唐代明經科試士之法。在試卷上抄錄一段經文﹐另用他紙覆在上面﹐中開一行﹐顯露字句﹐被試者即據以補上下文。
2.即試帖詩。
1.詩體名。源于唐代﹐受"帖經"﹑"試帖"影響而產生﹐為科舉考試所采用。亦稱"賦得體"。其詩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并限韻腳。清代試帖詩﹐格式限制尤嚴﹐內容大多直接或間接歌頌皇帝功德﹐并須切題。
1.舉行考試的廳堂。
1.試行收聽。
1.打算。
1.科舉時代的考場。
1.考試所寫的文章。
2.考試文章。
1.試著提出問題。試探性地問。
2.試著提出問題。用于質問對方或者表示不同意對方的意見。
3.考問。
1.猶實習。
1.科舉考試時試場中的座位。
1.謂任縣令。寓用禮樂治民﹑有政績之意。語本《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1.古代朝廷授予官吏虛銜﹐未授正命﹐謂之"試銜"。
1.謂添香﹐焚香。
1.詞牌名。即《浣溪沙》。
1.設想一下﹔試著想想(多用于反問)。
1.與象較量。
1.新的產品生產后﹐為了解市場需求情況所作的試探性銷售。
1.猶言發揮作用。
1.考驗人的心地。
1.猶嘗試。
2.吃應時的新鮮食品。
3.茶名。
1.實行起來試試。
1.考試鹽。
1.探求﹔探尋。
1.猶演習﹔練習。
2.戲劇﹑舞蹈等正式公開演出之前的化裝排演。
①為達到某種效果先做探測行動這種方法好不好,要先試驗。②舊時指考試;測驗學年試驗完畢之后,我便到東京玩了一夏天。
1.進行農業試驗的田地。
2.比喻試點或試點工作。
1.工業生產中為檢驗質量所采取的樣品。
2.裁縫在精做的服裝基本定樣時﹐為了檢驗其是否合身﹐請定做者試穿。
1.謂用其所學﹐從事某種事業。
2.謂考試學業。
1.考察﹑測試才能﹑學業。
2.指應試的文字。
1.謂任縣令﹐治理地方。
1.猶試飛。
1.試奏樂器聽其音色﹑音響如何。
1.任用。
2.在正式使用之前﹐先試一個時期﹐看其效果。
1.初雨。
1.舊時科舉考試的考場。
1.猶試牘。
1.正式比賽前的試驗性比賽。
1.從政。
1.任職。
1.試行制作。
1.試用的沒有正式任命的官員。
1.考試中選。
1.即試兒。